你可以哭,可以悲傷,可以不堅強-成長
你被人欺負時,咬著嘴唇,沒哭;熬過難關后,見到自己人,聽到句軟語安慰,卻會忍不住,哇一聲嚎出來,哭個痛快。
類似經歷,大概非只我一個人有。
以我所見,心情大概如此:你被人欺負時,知道對方懷有惡意,知道哭出來,自己也軟了,對方也知道你軟弱可欺,更大的欺負會來,于是跟自己說,不能示弱,否則所受傷害,勢必加倍,所以熬著,不哭。等事完了,似乎安全了,面對一個可以傾訴的人,也來得及審視自己的情狀,覺得自己真慘,于是哭了。
即,人很少會在機器或刀刃的迫害之前,憑空號啕大哭。人哭,大多數時候,是看對象的。許多時候,對面站個有血有肉,能聽自己傾訴、能反饋的對象,人就容易哭出來。
馬里蘭大學有位先生說,哭能抵消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的影響,緩解壓力。生物化學的事兒不提,但哭,是能表達情緒。委屈了,“為什么偏偏是我”,要表達出來。郁積于心,容易得病。
我們小時候受的教育,總是“不哭噢乖,哎喲跌跤啦,不哭不哭;都怪這臺階,臺階壞……”這招數,哄小孩很有用。如果仔細想,會發現家長的邏輯是這樣的:小孩哭,代表有事;只要小孩不哭,就代表平安無事;所以,只要小孩不哭了,就沒事了……當然,小孩本身很單純,餓了,委屈,哭,給點東西吃就不哭了;但如果小孩年紀大一點,有心事了,你翻來覆去念“不哭”,恐怕就是另一回事。因為不哭,并不代表問題解決了。
如果你安慰過人,也被人安慰過,一定有這體驗:安慰者說的那些道理,什么要看開點,什么要節哀,你都懂,但你自己說不服自己;得聽別人說了,才句句入心,說得你哭一場,就會好些。本來嘛,道理誰都明白,大家都會講。人需要的,只是一個肯聽自己傾訴的對象。你可以安全地袒露自己的軟弱,聽別人安慰。
實際上,在我看來,當一個人,尤其是成年人,遭遇不幸、壓力極大的時候,安慰他“不哭”,叫他“別傷心”,都不頂用。如果對方遭逢大變,不哭、不傷心、很堅強,那是他的本分,但這并不等于問題獲得了解決。就像相聲里的段子:富人發愿,方圓二十里,不能見一個窮人;有一天,真見著窮人了,一捂眼睛“快把這人給拽走,我心都碎了!”——同理,當一個人難過時,你不能單純要求他“不哭”,然后讓他臉色鐵青,把不安和委屈憋在心里。
一個人經受災難之后,心情普遍如下:害怕(害怕自己或親人受傷,害怕自己崩潰,害怕災難重來);無助感(覺得孤單,前途渺茫,軟弱無力,委屈);憤怒(為什么偏偏是我,為什么你們不幫我);失望和希望交替出現。而貫穿其中的,總是委屈:為什么偏偏是我倒霉?!
你知道哭泣是有傳染性的,一個人的哭泣,可以帶動許多人一起哭泣;但如果你想安慰這個人,就得讓他傾訴,讓他說。你如果要求他“一定要堅強”、“不哭”之類,是堵,而不是疏。如果有人一邊難過,一邊強忍著不哭,你可以贊美感佩于他們的堅強,但說到底,那并非他們的責任。要表達支持有許多法子,給他們再施加任何一點壓力,都是最不好的法子。
所以,如果你真心要安慰或支持一個遭遇了厄運的人,說“不哭”、“要堅強”之類,很像是在下意識地擺家長款兒。你不能要求一個人經受了不幸,還得獨自在心里承擔一切。如果你誠心想安慰一個人,可以考慮這么告訴他:
你可以哭,你可以悲傷,你可以不堅強,你可以說你有多難過多害怕多委屈,在我面前,做這些是安全的,這些我都聽著,而且愿意幫你想轍;而且,你哭過、悲傷過、軟弱過,我依然會守在你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