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機關機-成長
每天都有這個動作,電腦打開,看看郵件,上上網,寫點東西,然后關機。開機關機,好像睜眼閉眼,一天就過去了。這是信息時代我的基本生活姿態。我不用微博也不用微信,因為我知道,那樣的結果會讓我完全成為信息鏈條上的一個結點。手機二十四小時開著,但它控制不了我。
開機關機,能關機很重要,像讀書,能打開,也能合上。放在書架上,不聲不響地陪著你,不響鈴,也無病毒,更不需要你關注轉發,大概在今天,能這么紳士地與你相處的,也就是這些書了。
這是我的小世界,一間書房,6架書架上一群沉默的書,還有地上的、桌上的書,圍住一臺每天開機關機的電腦。開機和關機,把這個小世界分成兩個世界,開機的時候,這是一個工作室,關機的時候,這是一間書房。
這臺電腦用了3年了,應該算這間書房里堅持的時間最久的了,它的前輩,不到3年就退休了。我用電腦20年,用了3個臺式機和7個筆記本,除了電腦太迅速地更新換代,還有我的喜新厭舊,電腦是工具,是工具中的朋友,也是玩具,是朋友中的玩具。
而書不一樣,一輩子守望,守望成你的故事,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母親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從省城被“下放”到大涼山“鍛煉”,她留在那里當了一名師范學校的語文老師。第二年,我轉學去大涼山陪我的母親,山坡上的簡易宿舍只有七八平方米:一張床,一個書桌,一只竹藤椅,兩只舊皮箱,書桌上有個兩層板的小書架。書架上除了課本、講義,還有《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少年維特之煩惱》……在那個小屋里,我開始了一生中最初的閱讀經歷,在那個饑餓年月的大涼山里,我憑借書之舟,在另一個世界中成長起來。那是我一生中讀書最多的時光,如果沒有書,那間小屋就是“囚室”,囚禁著母親的不幸和我的童年,而一本又一本在這小屋里陪著我的書,卻喂養了我的精神和身體。
想到那間小屋和我的讀書狀態,真如那個成語:如饑似渴。少年不知愁滋味,世事艱難,身處逆境,捧上一本書,就全然沉浸于其中。能有其他的東西,代替書為我解憂與我為伴嗎?沒有!這個經歷讓我一輩子無論在哪里,都有一個底色:讀書人。
讀書人讀書與學歷無關,從小學到大學,規定的教材雖然可以爛熟于心,但那樣的書讀得再多也與“讀書人”之讀書不同。一種是禽鳥的野覓食,或是鷹,或是雀,食肉或食谷,都是天性;另一種是雞或鴨,流水線配餐或填塞,與快樂無緣。
也許這是一種命運,是沒有其他選擇的時候,唯一可以做出的選擇。所以,我以為,在今天以讀書抑或不讀書,去評價和觀察一個人,不合時宜。
開機,這個世界多精彩,有那么多機會和秀場,也有那么多牢騷和錯愕!關機,這個世界多安靜,一屋子的書守著我,寬厚而沉默地守著我的心事。
開機關機,這就是我的生活,一邊是電腦和它的那個自信心十足的信息時代,一邊是書和它們的那個書生氣十足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