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式微專業-萬葉集
這些專業有的曾經火暴一時,卻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被人摒棄;有的出自西方名門,但因不適應中國國情而淪為雞肋,日漸式微。
1。數學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曾十分吃香。但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市場經濟對中國的影響日漸深入,“有用”成為大學生選擇專業的首要考慮因素。相對于一些熱門專業,數學顯然成為“沒用”的專業。
2。哲學
1977年恢復高考時,哲學是大家競相報考的熱門文科類專業。然而,經歷了一段短暫的“哲學熱”之后,哲學專業面臨法學、新聞學等新潮專業的沖擊。
3。歷史
從表面上看,近些年穿越劇、宮廷戲、戲說歷史的節目和書籍火暴,消費主義似乎救了歷史一命,但其背后的悲涼似乎只有歷史學者自己明白。
4。國際經濟與貿易
隨著中國加入WTO,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一時大熱,但這個專業并沒有持續堅挺:一是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世界經濟不景氣;二是在20世紀90年代各高校紛紛開設該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堪憂。
5。公共事業管理
“公管公管,東管管,西管管,‘大內總管’最后來個撒手不管。”戲謔之言并非空穴來風,這個專業正處于“寬進窄出”的尷尬境地。
6。社會學
“我學社會我賢惠,終身貢獻居委會。”在2010年走紅網絡的日志《一條轉臺引發的專業爆炸》中,學生們如是調侃社會學。與大多數研究上層建筑的人文類學科相似,社會學專業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的“雞肋”。
7。電子商務
不少高校舉著“電子商務”的大旗招生,在課程上僅僅是計算機課程和經濟管理課程的簡單堆砌,導致學生“樣樣學,樣樣不精”。
8。英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的交往越來越多,英語一直以強勢的面貌出現。但當英語失去了職場“光環”后,人們開始懷疑英語教育在中國的模式是否恰當。
9。中文
無論是傳統文學的衰頹,還是網絡寫作的風靡,似乎都與大學的中文系“不培養作家”有關,中文系以《文學史》《文學理論》等為主要教材,將“文學”徹底知識化,在脫離文學本身的創造性和想象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0。表演藝術
“藝考熱”的背后折射出不少隱憂,考生們即使沒有成為“炮灰”,也未必能如趙薇、章子怡等人一樣成為明星。不少畢業生都迫于生計而另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