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你選對衣服了-成長
曾經供職于一家老牌企業,據說在我們這批員工到來之前,企業曾經有過一段黃金時期。那時候,不僅員工工資獎金奇高,福利更是好得沒話說,員工三天兩頭就要打的往家搬東西,行政部預算多得簡直不知道再給員工買點啥好了。每每聽老員工談及此盛況,總會自怨自艾于生不逢時。某次,一個新員工加入了大家的談話,在一片抱怨聲中,忽然說,我覺得現在也挺好,至少全家人用的洗發水跟卷紙都是單位發的呢。正在抱怨的人們頓感有些無趣,想想也是,如今有幾家公司還想著每個月給員工發放物資福利?
從那時起,我開始注意這個新員工,發現她不自卑不氣餒,永遠對工作保持著相當高的幸福感。唯一的一次,見她眼圈紅紅地從老板的辦公室出來,原來是忘記給某個客戶寄一份重要資料了。我想安慰她,她卻擺擺手說,挺好的,至少老板沒有當著大家的面給我難堪。
許多人抱怨職場生活單調乏味,沒有幸福感。于是有些人嘗試跳槽,有些人嘗試辭職,最終卻發現,所謂更快樂的職業不過是未得到時的臆想。在拉丁語中,“工作”(tripalium)的本意是“刑具”。認知心理學家皮埃爾·布朗認為:“自從亞當與夏娃被驅逐出伊甸園,不得不靠自己的辛勞換取生存,工作就一直被看成是上帝對人類的詛咒。”
在米蘭,有一個快樂的面包師,他做的面包遠近聞名。人們問他是否熱愛自己的職業,他說不;問他是否是為了成就感而努力工作,他也說不。“我把每個面包做好,不過是為了生存,但我是快樂的,因為至少我可以用我擅長的工作去換取歐元。”一個人住一間小木屋是沒有問題的,木屋已經足夠擋風遮雨,為他提供必要的休憩環境。小木屋中的人從什么時候開始不快樂?當身邊出現一幢大房子的時候。然而,倘若我們住的不是小木屋,而是大房子,身邊還有可能出現更大的房子。那么,不如退后一步,至少我們還有一間小木屋。
抱怨為什么得不到時,看看自己至少得到了什么;感嘆歲月帶走了太多美好時,看看至少它還留下了什么。日本版Vogue時裝總監AnnaDelloRusso在談到撞衫時說:“和別人撞衫?別怕,這至少說明你選對衣服了。”一個“至少”,寬解了多少淑女名媛“撞衫不如撞車”的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