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往事-熱讀
《楚留香》流行
1982年,影響臺灣社會最巨大的不是政治事件,而是港劇《楚留香》的播放。這是第一部正式引進臺灣的港劇。每到《楚留香》播放的禮拜六晚上,街上的人都沒了,店也都關了,出租車索性也不跑了,通通都回家看《楚留香》。
《楚留香》影響到了各種層面。各種以“留香”、“無花”為名的餐飲茶藝館開了一堆,酒店小姐也多了一堆“蓉蓉”。死小孩如我,雖然不會粵語,但一定都會唱主題曲的最后一句“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玩游戲時最常用的招式變成了“彈指神功”。
后來許多臺灣藝人群起抗議港劇的侵略,說是造成工作機會受到威脅。而當局也開始討論這些社會現象,甚至規定港劇只能播四個月。
同時,因為港產武俠劇實在太轟動,當局又把它給禁掉,導致錄影帶開始流行起來,許多出租店也開始出租盜版的港劇。臺灣有個年代電視臺,當初就是以代理出版港劇錄影帶而起家的。
“四大天王”搶灘臺灣流行歌壇
20世紀90年代初的臺灣歌壇,掀起了港星大舉入侵的新高潮。主要原因是臺灣本地唱片市場開始萎縮,而像國際唱片品牌如寶麗金,開始推出劉德華、黎明等人的專輯,其外形和包裝都是臺灣本地歌星無法比擬的。
在這期間,香港娛樂媒體首次將“四大天王”稱謂給予了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四人。港星搶攻臺灣市場,也表示臺灣是華語流行歌壇的重鎮。如郭富城,在臺灣大紅后也紅回香港去,另一個紅回香港的是杜德偉。那幾年,會跳舞的歌星特別受歡迎。
在臺灣本土歌壇方面,“小虎隊”的成功帶動了許多男孩團體紛紛成立,但大多是曇花一現,只有香港來的“草蜢”大有接班的聲勢。兵役問題一直是許多偶像型男藝人心中的痛。一旦服役,就意味著接近兩年的時間從舞臺上消失,馬上會被觀眾忘掉。“小虎隊”的陳志朋是乖乖去當兵了,為了搶攻“小虎隊”留下來的這個偶像市場,各家公司紛紛推出偶像型新人,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小旋風”林志穎。當時,初中班上曾有女生一天之內把林志穎專輯聽壞的紀錄。
不過,20世紀90年代初的流行音樂,對所謂“文藝青年”來說,最受歡迎的應該是優客李林。當年他們第一張專輯里的那首《認錯》,林志炫那悠揚的假音猶如天籟般驚艷歌壇。后來的《少年游》幾乎成為每次郊外活動大家必唱的歌曲之一。
也不是所有的歌曲都形象正面。當時有位歌星叫李明依,總是以叛逆形象出現。她歌里的歌詞“只要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成為一個口號在廣告里大肆播放,后來,為了避免造成不良的社會風氣,相關廣告歌曲即遭禁播。
臺灣掀起的“上海熱”
2000年9月,臺灣某知名商業雜志的封面,用了上海的那張經典照片——隔黃浦江遠眺陸家嘴大廈群。豪邁的五個大字作為標題——“前進大上海”,好不震撼。當期用著大量的篇幅報道上海這幾年來的巨大變化,最后的結論就是,上海越來越繁榮,到上海發展肯定機會無窮,創造美麗前景與人生……
而這一年稍早以前,有個在上海做生意的臺商陳彬,寫了一本《我的上海經驗》,描述他生意中遇到的種種以及上海與臺灣生活習慣的不同。當時媒體號稱,臺灣經香港轉上海的班機上,幾乎人手一本《我的上海經驗》。
從那時候開始,臺灣掀起了一股“上海熱”,市面上出現一堆與上海相關的書籍,教你怎么在上海買房子,怎么在上海做生意,怎么在上海生活等。媒體也開始大力吹捧上海。
當時,臺灣政局基本上還是動蕩不安,再加上股市大跌,媒體整天報道負面新聞,民眾簡直對臺灣失去了信心。而那幾年的大陸,經濟快速發展,上海尤其突出。所以,“上海熱”可以說是結合了不滿現實、追求發展、媒體大力吹捧、民眾心理集體焦慮之下出現的如宗教神話般的造神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