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的力量-視野
地域性的歧視哪兒都有,但是我沒想到,在中國,也有對印度的歧視。拿到印度簽證之后,該不該去打一針防疫疫苗,就成了一個話題。
關于印度的衛生狀況,早已聽說。在關于印度的水源十分可疑的諸多傳說中,有一個最讓人心驚膽戰的是刷牙都得用礦泉水,“因為,牙齦有可能被感染”。不打針吧,謠言可怕,打針吧,聽說要頭暈好幾天。我在權衡了幾天后,想起奧運會期間,3個美國人聽信謠言,戴著口罩出現在熱烈歡迎他們的北京人面前。我不想犯單純無知的美國人的錯誤,決定不打預防針。
事實證明我是正確的。我到印度一星期之后,終于穿上了與印度姑娘一樣的紗麗時,那些關于防疫的知識,就被拋到腦后。但是初到印度時,受傳言影響,出了機場門,我們就不敢喝任何水。好不容易到了飯店,在煩瑣的入住手續完成之后,又渴又餓的我,進入房間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叫客服中心送礦泉水和三明治過來。在得到確認后,我才坐下來打開行李。時間一分一分地過去,我再次打電話到客服中心確認。電話里再一次回答:廚房里正在做呢,5分鐘內水和三明治就會送來。無數個5分鐘過去了,又渴又餓的我,累得只剩下兩個選擇:要么喝衛生間的水,然后止床睡覺,要么像等待戈多一樣地等待下去。就在我準備選擇前者時,門鈴響了。進來一位侍者,只見他一身雪白筆挺的衣服,一只手背在后面,另一只手托著一個托盤,上面是雪白的漿得很硬的餐巾墊底,放著一小瓶礦泉水和一小片三明治,再一看,那三明治就是3片薄面包里夾著兩片涂上奶酪的雞肉。我頓時哭笑不得:實在想不出來為什么需要花費一個半小時才能做好這么簡單的東西。
我后來才知道,在印度,一切社會分工都是神圣不可改變的。你若要他去幫助別人,他就會告訴你:《薄伽梵歌》說,“盡你所盡之責,不要去管其他人的責任”。正是這種只盡己責的態度,造就了印度人低效率的辦事風格。而且,活雷鋒這樣熱情助人的行為,在印度是不守職責的另一個解釋。
在印度開會期間,有一位印度學者談到要警惕西方對印度的敘述中幾種非常有害的誤讀:1敘述一個奇異的、有著異國情調色彩的印度;2非常現代的、光艷的印度;3一個由貧民窟形成的貧困的印度。
去印度之前,我剛好看了《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這部時髦的電影,正是集這3種誤讀于一體,制造出了當年電影業的最大泡沫。影片獲獎后,連“貧民窟游”這樣的商業項目也變成了熱門。當臭水溝和棚戶區也被這個時代消費了,濕婆神還能舞蹈出什么樣的光環呢?
在現實生活中,肯定沒有《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中窮小子過關斬將贏得千萬元大獎的故事。真實的選秀獲獎者一定是那些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家庭背景屬中產階級的人。在印度,語言,尤其是英語,幾乎是衡量一個人社會身份和地位的標志。印度社會的下層人幾乎不講英語,更有大量的文盲。受過教育的印度下層人是以本民族語言為交流媒介的,而印度有23種未被統一的語言和文字,它們都不被其他族群理解和使用。事實上,印度給我的感覺,就像有兩個印度,一個是生活在金字塔尖的窮盡奢華的上流社會,一個是貧民窟和臭水溝旁螻蟻般活著的底層社會;一個是說英語的印度,一個是說印地語或別的什么少數民族語言的印度。當然,對于我來說,還有另一個印度,那是我去簽證時,在印度領事館拿回來的一本《今日印度》,我從那兒了解了另一個印度——官方印度。那上面在不得不提到貧民窟時,使用了一個溫和的字眼“棚戶區”。此外,我從那里知道了,印度官方在50年前就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我在現實中看到的卻是:印度人無法用種族來代替種姓。“印度”這個詞無法真正讓他們獲得認同感,種姓基礎、語言和宗教才能表達他們的訴求。
文化的差異性及公共建設的落差,還有交通狀況的滯后,在我們從德里去往阿格拉的路上,又一次呈現在眼前。印度的農村基本處于一個自給自足、人畜和睦相處、動物糞便用以施肥、麥稈用來鋪蓋房屋的自循環系統。當我們的車被堵塞在一個又一個鄉村小鎮時,巨大的魔幻現實主義場景就出現在眼前:如山一樣的垃圾,螻蟻般在馬路兩邊穿梭的窮人、汽車、摩托車、人力車、人貨兩裝的貨車、牛拉人的車、人拉人的車、可以一次擠進二十多個人的簡易三輪摩托車,人畜并進,在鄉間路上綻放著一片混亂。沒有任何交警或別的交通管理形式對這一片混亂和危險加以制約。一群群在你車窗前翻跟斗和扭曲著肢體的小孩,跟在你身后不離不棄地討要盧比,混合著塵埃、喧囂、人畜糞便氣味、發酵的食品味,一切都在考驗你的神經。
從印度回來后,曾在一次聚會上,我把在阿格拉的路上看到的一些貧困現象告訴成都的朋友,他們馬上露出一副懷疑的表情,好像認為我也有一種富國心態,也用一種獵奇心理在看印度。在座的另一位朋友,氣憤得拿出手機來,說馬上給我查印度的GDP,“比中國大多了”。
GDP用來說明一切,看來不只是官方的態度,數據能說明的問題,現實中也許什么都說明不了。奇怪的是印度人的極端自信與中國人的極度自貶相映成趣。下面是我朋友告訴我的一個笑話:一位從來沒有來過中國的孟買商人,當聽朋友從上海回來談到上海的發展之后,說:“嗯,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再過10年,上海就會趕上孟買了。”其實,這兩個故事都說明人經常處于誤讀的狀態中,即便身處其中,你也未見得能了解自己的國家,更遑論他人的國家。
在許多西方人和更多的中國人眼里,印度是一個讓他們神往的地方。印度代表的是美輪美奐的神廟和天下無雙的泰姬陵,以及超凡脫俗的宗教境界,那是在充滿物欲貪念的世界里讓人心馳神往的另一個世界。所以,人們不愿意看到還有另一個印度:一個既有世界最大IT中心,又有世界第二大貧民窟的印度。印度學者所說關于印度的敘述中有害的誤讀,并不只有3種,而是無數種,正是無數的誤讀構成了我們印象中的印度。正是這些誤讀的力量,構成了印度的魅力,使得印度在一片爭議聲中悄悄地積累著它的GDP。
印度,這是一個難以解讀的國度,任何輕率的結論都是危險的。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有詩為證:“真理激起反面的風暴,借以散播它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