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的蘇丹人-視野
作為援建人員,我在非洲的蘇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的煉油廠工作。出于工作需要,我們招聘了一些當地人做臨時工,盧爾就是其中之一。我們根據工人要求實行工資日結,但隨后的結果是,當天下午領到工資后,臨時工們就走了。幾天后,他們才回來繼續工作。
我請盧爾喝咖啡。我告訴他,工作是一件很嚴肅的事。盧爾說:“我們蘇丹人日子過得清苦,這你是知道的。又苦又窮的蘇丹人,一樣生活得很開心,對我們來說,只要有今天的糧食可以果腹,就有了快樂的理由。現在是今天,管明天的事干嗎?”
這話真嗆人。我張了張嘴,剛想說什么。盧爾繼續說:“你知道嗎?我們這里的土質不夠肥沃,又干旱,收成不好。我們種莊稼也就相當隨意,用鐵鍬挖一個坑,扔進去一粒種子,然后就什么也不管了。是否有收獲,那就秋后再說了。我信奉一句話,我做好我該做的,其余的奎交給上帝。”
我說,你們心里也一點不著患嗎?盧爾說:“急有什么用?你看我吧,一家大小六口人,全家只有我一個人工作。”
話說到這里,我知道我已經輸了。但是,紀律渙散的事,我還是應該強調一下。我對盧爾說,雖然廠子不是軍隊,沒搞軍事化管理。但是,一個臨時工也不能拿了錢就走,沒錢了再回來掙。如果我們要經常招人,會很麻煩。隨后我把援建的意義提升了上去,“我是中國人,來支援你們國家的建設。我們都盡心盡力地工作,爭取早日煉出油來。可你們本國人卻這樣渙散,實在有點說不過去吧!”
盧爾笑著解釋說:“臨時工的工資實在太低了,所以我們只能到處兼職。”我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是到別處兼職賺錢去了。總之,生活的清苦,蘇丹的男人們需要一肩扛起,但他們依然很樂觀。
理解了他們的難處,從此以后,我便對他們網開一面。我允許他們換班,把人分成兩組,這樣他們可以干一天休息一天。自此,所有的問題解決。他們快樂,我也開心。
離開蘇丹時,我把幾個嶄新的日記本和一條床單、一條毛毯,還有一面圈鏡留給了盧爾。盧爾欣喜若狂,一一收下。那面鏡子,他尤其喜歡,捧在手里珍愛地看個沒夠。他說:“好漂亮,像水晶。”這就是盧爾,隨遇而安,每天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