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難與“延時滿足”稀缺-社會
中科院計算機博士黃國平的身世自述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闪硪贿叄瑯邮浅錾磬l村,務工者卻“寧愿送外賣掙三四千元,也不愿意去廠里拿五六千元的工資”。這便讓人聯想到一個頗為時髦的詞語“延時滿足”。
生而為人,我們與動物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學會了延時滿足。一個典型的說法是,人類的歷史就是壓抑欲望的歷史,那些習慣于即時滿足,也就是把果實全吃掉的人,敗給了農耕文明中春種秋收的人。作為農耕人類的后代,我們于是繼承了“延時滿足”的基因。正如黃博士所言,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一生吃過的苦,在一個嶄新的世界面前也就變得有了意義。這的確是延時滿足最為生動的詮釋,因為有了更長遠的目標,我們中國人從小就堅信,“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可這也擋不住年輕人越來越傾向于即時滿足。在職業規劃上則表現為,寧可少掙工資,也要更輕松的工作;寧可在服務業中做著低端的工作,也不在流水線上做一個廠工。正因如此,某外賣平臺兩個月增加了58萬的外賣員,其中六成是產業工人轉崗來的。
物以稀為貴,人口紅利消失后,這些年廠工供給不足,農民工揚眉吐氣了。小工廠的老板們不得不赤膊上陣,拿上招工啟事到大街上接受工人的挑挑揀揀。還有的地方領導帶隊到農民工聚集的鄉村去招工,禮賢下士。待遇比快遞員優厚,工資更高,有的甚至包吃包住,可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的年輕人轉身投入快遞和送餐,和即將到來的無人車爭分奪秒地搶工位?在專家的眼里,他們是從低技能的制造業轉移到同樣低技能的服務業,并無個人事業上的提升。
年輕人的選擇也不無道理。流水線上全是重復性勞作,認識26個英文字母就能勝任,并不能積累經驗和才干。一個月休息一兩天,全天候加班,請假不容易,雖賺的錢多一點兒,年輕人還是覺得不值得。這其中甚至有著比延時滿足更精密的算計,作為經濟理性的人,只有未來獲得更多的時候,才會放棄當下的快樂。加入廠工隊伍能比送外賣多掙2000元,可放在一線城市,這2000元的月收入,攢上100年也買不起最簡陋的商品房,壓抑欲望也就沒了意義。
曾經看過很多大佬,成功后都喜歡渲染自己年少時吃過的苦。他們住的是茅草房、土坯房;一年嘗不到葷腥;讀書都得鑿壁偷光。那時候的艱苦雖不是中國人的常態卻也并不少見,物質是如此匱乏,國人才普遍萌生改變命運的斗志。又因為一窮二白沒家底是所有人的標配,一樣的起跑線,窮人才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如今雖然有義務教育,有多種幫扶渠道,農村孩子的就學渠道反而狹窄了,原因是身處不同的競爭環境。曾經有教育學者對維也納街頭擦鞋童做過追蹤調查,那些窮人家的孩子并沒有因早熟而獲得人生長跑的競爭優勢。反而是中產階級子女,能夠在無憂無慮中培養愛好,發揮特長,長大后有了長久的立業基礎。對于大多數人,所謂“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不一定是有意義的。更何況互聯網文化滲透,購物更便捷,感官刺激越來越快、越來越強烈,“延時”反而稀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