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美白-文苑
尼祿是羅馬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縱情聲色、揮霍無度,他的王后波蓓婭也過得很滋潤,尤其在美白方面砸錢無數,足以讓天下愛美的女人羨慕嫉妒恨。她常用蘸著驢奶的面包當面膜,出門旅行也不偷工減料,只是苦了她的隨從,必須趕著四百多頭驢子一路跟隨,還要好吃好喝地伺候它們,以求它們保質保量地按時產奶。
比起這位羅馬王后,中國歷代貴婦的美白大招也不遑多讓。比如“不相信眼淚”的武則天也有愛惜皮膚的小女子心態,《新唐書》中載,她年過花甲后仍堅持涂抹秘制的護膚品,面部“青春常駐”,以至于身邊的人甚至察覺不到她的衰老。她用的美白妙方叫“神仙玉女粉”,原料及制法被收錄在唐代藥典《新修本草》中,不過是將益母草、滑石粉、面粉等與水調和后經晾曬、燒烤、研磨、篩取而成,雖聽起來麻煩,但成本比“養驢產奶”低多了。
太平公主也有美白妙方——據宋朝養生大家溫革的《瑣碎錄》載,于三月三日取桃花、七月七日取烏骨雞血,再將桃花研成碎末與烏骨雞血調和成藥,用兩三天后,全身皮膚瑩白如雪。
楊貴妃天生麗質,護膚方式也很廉價,不過是常洗溫泉澡,頂多再用個量身定制的“紅玉膏”——由杏仁粉、滑石粉、麝香、蛋清、蜂蜜等調和而成,據說能使面色潤澤如紅玉。
頂著“不辦海軍也要做壽”罵名的慈禧,在美白事業上卻很節約,只是囑咐御廚在糕點中加入茯苓,但據說美白效果相當不錯——到底是出自《神農本草經》的食補良品。
早在三千多年前,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面具中就有面部敷粉者,可見當時的人已有美白意識。據《禮記》載,先秦時期,古人流行以淘米水洗臉美白,稱之為“潘”。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淘米水富含淀粉、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確能起到一定的護膚功效,但所謂“美白”不過是心理安慰罷了。
后來古人以米粉為原料制成更為精致的“美白粉”,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說,粱米、粟米都是上好之選,糯米、麥米等則略次一等。這種“美白粉”的附著性不強,容易滑落且顏色偏暗,后來加入動物油脂后質量稍有提升,但無法與后世流行的胡粉相比。胡粉就是所謂“鉛華”,因含有堿式碳酸鉛而得名。
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中載,早在商朝,人們就發現鉛有美白奇效,紂王曾命人煉制鉛粉和錫粉用于美白。鉛能促進黑色素細胞凋亡,所以對皮膚起到漂白作用,但時人沒發現鉛的副作用——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后會在器官內沉積,導致皮膚脆弱干裂,重則橫死。直到明朝,李時珍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鉛的毒性,說要多吃肉才能解毒。
然而世上多的是“為美敢死隊”,比如魏晉男女堅信服用五石散可使皮膚白嫩細膩,而以美貌為本錢的青樓女子就更瘋狂了,買不起胡粉、珍珠粉,就在每晚的飯食內摻入少量砒霜以求美白或治愈脫發頑疾,即使有人因此喪命也剎不住這股歪風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