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人為何大膽過馬路-視野
眼看就要走到斑馬線盡頭,一位女士卻用皮夾擋住臉龐,這不是因為寒風刺骨,而是由于她闖紅燈時被執(zhí)勤警察逮了個現(xiàn)行。這一幕發(fā)生在2023年12月11日,在北京市朝陽區(qū)的一個路口,還有18位違法闖紅燈的行人被依法罰款10元。
所幸,這近20位違法者都沒有發(fā)生嚴重交通事故。在既要擔心被車撞,又可能面臨罰款和引發(fā)其他交通事故的情況下,中國人為什么還要冒生命危險闖紅燈?
“在我國,行人等紅燈時不管有車沒車,只要有兩個人以上湊在一起就敢過,這就是現(xiàn)在熱議的‘中國式過馬路’;如果你不過,等到綠燈,過去的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你。”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高鋼說,“中國人最講面子,為了面子你說過不過?”
不僅如此,“當我們停車避讓行人時,后面的車也會不耐煩地鳴笛,逼迫你在斑馬線上咄咄逼人;如果你不走,甚至有人把車開到旁邊瞪著你,有時來一句‘哥們兒,你沒病吧’!”
事實上,隨著連續(xù)4年成為世界新車銷售第一大國,我國早已一路小跑進入汽車社會。不少人驚呼,我們沒有為此做好準備。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對汽車社會帶來的種種問題,尤其是交通安全,我們能做的首先應(yīng)該是承認,然后是努力改變。原因很簡單:行車素質(zhì)是可以提高的。
高鋼說:“美國人為什么敢大膽過馬路?即使在沒有指示燈的人行橫道上,他們也可以大膽往前走,原因就在于公眾有種意識:過街人行道上,行人有先行權(quán)。”
亨利·福特讓汽車走入美國工薪階層之家已近百年,那以后,雖然各州法律不盡相同,但在行人過馬路的問題上卻是有共識的,那就是對于汽車,“行人+斑馬線=停止”。
以佐治亞州為例,該州法律要求司機必須在斑馬線后停車,即使行人不在你行駛方向的車道內(nèi)。另外,在轉(zhuǎn)彎處,法律也要求司機在轉(zhuǎn)向一側(cè),等行人完全通過斑馬線后才能啟動,而不能用車去“欺負”行人,當行人使用斑馬線時,絕不要轉(zhuǎn)彎進入。
“行人上了臺階車才可以動,如果行人有一只腳已經(jīng)上了臺階,哪怕已經(jīng)離你的車有3個身位遠,只要車動了,這張罰單你就吃定了。在法庭上甚至連辯護的余地都沒有。”高鋼表示。這是為什么?我們有這種教育嗎?這,事關(guān)生命。
在德國,經(jīng)常可以看到四米多寬的馬路邊上,有一塊牌子用德語寫著“為小孩做榜樣”。“在有小孩的情況下,你不會看到有人橫穿馬路。”在德國留學的小穎認為,這與我國不同,“有時你會看到抱著孩子‘跨欄’的,這種影響是多么惡劣!”
駕駛者不讓行人,行人又抱著僥幸心理不遵守交規(guī)與車輛搶道。正如導演德米爾在電影《十誡》中所揭示的:“我們不可能打破法則,只能在違背法則時讓自己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