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細節-社會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展示個性,細節顯現本質。細節,同樣展示一個人或一個城市的文明度,以及人文關懷的深度。
德國人都歡喜在窗臺外側擺上一小盆一小盆的鮮花,如果沒有鮮花,在窗臺內側必擺上一些小擺設,熱熱鬧鬧的相當多。其擺設的方式,和中國人相反:正面不是朝向室內,而是朝向室外的。也就是說,是供外人觀賞的。這種展現城市人公共意識的生活細節,沒有悠久的文化積淀是不可能出現的。
萊茵河是德國的父親河。為了讓人時刻感受春暉一般無處不在的親情,馬路上的路牌,都分成兩種顏色:藍色與紅色。藍色,意味著這條路和萊茵河是平行的,你此刻正沿著河流在走動,而紅色路牌,表示與萊茵河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在萊茵密林中或城市綠化地帶散步,你不時會發現路旁樹干上,標著一小塊木牌,上面繪有一只兔子、小鹿、袋鼠或蒼鷹之類,這既是告訴你步行了多少里程,同時也助你不致迷失方向。
在一些人行道或空閑地帶,總安裝著一些鐵架子,有的如一只平放的彈簧,有的如鐵條編成的鋸齒,形狀不一,長短也不同,有的長達數米,有的只是一只小架子,但都像城雕,盡力顯示自己的藝術才能。原來,是自行車停放點。不收費。
紅綠燈,是最常見的控制城市交通的設施,其規格也似乎是統一的。但是,巴黎的紅綠燈,除了裝在一層樓那么高以外,在一人高地方同樣裝上了一只,讓人坐在小轎車里不必抬頭便能發現其信號,也不必為行道樹遮住信號燈而煩惱。
阿姆斯特丹運河觀光游艇碼頭附近,自行車數量之多,排列之整齊,我在中國還沒有看到過如此這般的景觀。但他們管理上的人性化體現是非常強的,比如前后燈。沒有前后燈,或者裝上了不打開,要受到警察的干預和警告。我記得解放初期,中國的自行車也是裝有前后燈的,以后取消了。不說是對生命的一種漠視,也是文明的一種倒退。
維也納的米歇爾教堂與圣·米歇爾廣場相交接的,廣場并不廣,然而,其中有一景觀,卻突然將小廣場無限地拓寬了。這景觀,是一堵矮墻圍著的下沉式廣場似的一處空間。展示的,是數百平方米的斷垣殘壁,屬古羅馬遺址。矮墻上掛著一塊牌子,寫著這樣一段文字:“維也納政府將兩千年以前建筑的感受,奉獻給市民和客人。”在這寸土寸金之地,居然如此慷慨地把偌大塊地盤留給這堆瓦礫,不能不讓人感受到了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深厚的文明度。更給人細細回味的,是告示的文字不是干巴巴的官腔禁令:“保護文物,禁止攀越”,或“違者罰款”,而是將這些珍貴文物,變成自己的“感受”,“奉獻”給市民,“奉獻”給“客人”。
城市化也就是人性化,其出發點就是人本思想。可貴的是細節的完整、運用的自覺,都配有一套嚴密的法律條文作保證。沒有法律的細節,是不會有市民自覺行動的細節的;沒有細節規定的法律,那必然是無法嚴格執行的法律。如果說,市場化就是法制化,那么,城市化也就是法制化。所以,每個細節后面,都有一部法律。比如,在中國,有的人為超市的大酬賓三天兩頭往你信箱里塞紙片。德國人可以在信箱上貼一紙聲明:本住戶拒絕廣告。不然,你可以告廣告投放者。對于個人的自由是不能隨便侵犯的。同樣,如果在公共場所發現意外傷害,法律是不容許有旁觀者的。旁人必須伸出援手,否則,就可以引用不救援罪而追究法律責任。
歐洲是當今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其高,不僅在于現代科技和現代物質生活的豐富,而在于法制化的程度,而法制化的程度,就體現在細節上,不僅細到人性深處而且穩定,即市民執行上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