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講學的啟示-成長視窗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由于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朝廷罷官。被罷官后,司馬光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
但是,雖在家鄉,司馬光卻沒有閑著,他每天都堅持給前來求學的年輕人講學授課,即使是酷暑嚴寒都不曾中斷。
上課時,司馬光常常隨身攜帶一個大竹筒,里邊插著不少竹簽,每支簽上都寫著一個求學者的名字。司馬光講完一課書,第二天就用抽簽的辦法,讓被抽中者背誦前一天的功課。如果有人背不下去,就要受到他嚴厲的責備。
除了那些,司馬光還每隔五天要上一次長時間的大課。這時,他的學生都要帶些飯菜,但也不過是一杯酒、一碗飯、一盤肉和一盤素菜而已。這么簡單的飯菜,司馬光卻吃得津津有味。
司馬光的祖墳在故鄉北面的山上,墳前有座余慶寺。一天,可馬光前去祭掃祖墳,祭祀完后在余慶寺休息,有幾個鄉鄰前來拜訪,說獻點薄禮,隨后就端出用瓦盆陶罐盛的小米飯和幾碟小菜。
吃過飯后,一位鄉鄰問司馬光:“聽說您在家里每天都給很多學生講課,我們在鄉下沒有機會去聽講,今天有幸遇到您,能否也給我們講講課呢?”司馬光立即取出紙和筆,奮筆疾書,寫出《孝經》中《庶人章》一文。寫完就向眾人講了起來。
等文章講完了,有個人走上前,問道:“《孝經》中從《天子章》以后各章,都有《毛詩》兩句,唯獨《庶人章》沒有,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司馬光沉思片刻,回答說:“我平日上課講學,都沒有注意過這個事情,現在我也說不清楚,不過,等我回去弄明白了再來奉告!”這位鄉鄰聽司馬光如此回答,就得意洋洋地回了家。打那以后,他逢人便說:“我聽司馬光講學,還曾難倒過他咧!”司馬光聽了卻不介意。
這個故事記載在宋人馬永卿的《嫩真子》一書里,說明當時的人就很欽佩司馬光這種誠實正直、廉潔自守的品質。清人陳宏謀說:“司馬光一生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后人對司馬光蓋棺論定之語,也是一個“誠”字。
可惜的是,現在很多“名家”“名官”卻丟掉了司馬光的做人做官的信條。他們從來不會像司馬光那樣,承認自己的無知。因為這在他們看來,是極為丟面子的事情。他們會做的,就是不管會不會,都敢指點江山。
其實,想做個誠實的人一點也不難,只不過很多情況下,是面子害死人。為了一張脆弱的面子,需要無數個謊言來掩飾它,整天擔憂東窗事發。這樣活著,身心會疲憊至極。所以,誠實一點,坦蕩一點,豁達一點,生活或許會有更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