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活-成長視窗
高三剛開始,班級就明確劃分成兩個陣營:需要參加高考的、不需要參加高考的。
我所在的高中是全省排名第一的高中,全年級有30個班,1800多人,三分之一的人是高分考上的各地尖子生,其余的大部分,是花了大價錢來上學的有錢人家的孩子。
很多學生放棄了參加高考,因為父母早就安排好了出路:繼承家里產業、出國留學、移民等。
高三剛開始時,我處于“需要高考”和“不需要高考”兩者之間一個尷尬的境地。
出于某種莫名其妙的臆想,我總覺得自己是不需要高考的,覺得自己到了最后一刻,會因為寫作特長被高校不經過任何考試,破格錄取。
我在這種臆想中自信而堅定地度過了高中的前兩年,不怎么學習,每天看小說、在宿舍看電影。
高二升高三的分班考試,我數學50多分,語文100出頭,其他各科分數也都很低。我才開始有點后知后覺的恐懼遙遙而至:如果要參加高考的話,我會不會考不上任何大學?
高三剛開始的時候,班主任告訴我兩件事。第一,不要妄想什么捷徑,必須且只能參加高考;第二,目標是北大和清華。
為什么要上北大和清華?為什么要上一流的大學?為什么要上大學?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這些都是不需要問的問題,可對我,卻是持續了很久的掙扎和糾結。我花了很長時間讓自己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獨自在一個角落偷偷生長,為什么要忽然屈服和順從?
那時候,韓寒正是風靡青少年的偶像,他代表了一種另辟蹊徑的成功。所有年輕人都希望像他一樣,以一種肆意的、稀有的,也是省事兒的方式獲得成功。
為什么要走大家都走的路?
高三之前,我用奢侈得幾乎瘋狂的時間,看了一部叫《龍櫻》的日劇。
這部劇是根據漫畫改編的,講的是一個另類教師去了一所升學率低下得被人嘲笑、遺忘的破爛高中,帶領一群笨蛋學生考取日本第一的大學——東京大學的故事。
笨蛋考生們問出了同樣的問題:為什么要考東大?
主角老師說:“你們一輩子都會輸下去。輸就是被騙的意思。再這樣下去,就一輩子被人騙了。這個社會是有規則的,不能超越這個規則生活。但是所謂的規則,都是那些頭腦好的人制定的。這些規則都只是那些頭腦好的人為了方便自己而制定的……如果你不屑這個世界的話,那就自己來制定規則。”
這就是殘酷的真相,它對于我,遠遠比“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來得更具說服力。
劇中還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刻:“知道怎么才能讓一個人變強大嗎,首先要明白自己有多么渺小。”
我的高三,就從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開始。
高三一年,我沒有朋友——不過我想,很多考生都如此,周圍人全是競爭對手。我為了專心學習,把自己的座位搬到了最后一排,沒有同桌,旁邊是掃把和簸箕。前排的人總是往后移桌子,我有時就被緊緊地卡在課桌和教室后面的柜子之間,完全無法動彈。沒有人和我講話,我的唯一方法,是給自己寫個小紙條,自己和自己做漫長的對話。
我和家人的關系也很緊張。我的精神壓力太大,回家休息了幾天,中午吃飯時看了幾眼電視,我父親勃然大怒罵了我,我賭氣躲在臥室反鎖著門。我騎在窗臺上想往下跳,想,今天橫豎都是一死。
現在距離高三五年了,我唯一有些遺憾的是,那時候我們都拼了老命,為了未來的一個許諾:只要考上一流大學,人生的一切都會好的。現在看來,這個許諾,總是無法兌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