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如意-中篇故事
1。引子
始豐縣東鄉依山傍水,物阜民豐。在群峰環峙之中,藏有一座古寺,名叫寶華寺,開創于唐乾符二年(875),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年興盛時擁有山林上萬畝,聚僧數百人,香火十分興旺。解放后,由于寺廟年久失修,1958年在此興辦寶華林場,寶華寺從此遠離人們的視線,晨鐘暮鼓一度沉寂。改革開放以后,世道祥和,當地百姓提出重修寶華寺,使這一風景名勝之地重放異彩。縣政府順應民意,同意重修寶華寺,并邀請著名企業家和合實業公司董事長湯有誠擔任寶華寺整修委員會主任,安排相關人士組成一個精干班子開展工作。湯有誠不負眾望,當即出資2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決心把這件好事辦好。
年過花甲的湯有誠慈眉善目,心寬體胖,講起話來柔聲細語。他把自己的實業交給子女打理,專心致志地做整修寶華寺的工作。首先是走訪鄉賢,問計文人,還深入各處寺廟向高僧大德求教,一個重興寶華寺的宏圖在人們關注下不斷完善,樓閣布局、殿堂安排、古塔選址、山門樣式等等都在精心策劃之中。為了使寶華寺的人文底蘊得到充分發揮,湯有誠還特地找來歷朝歷代縣志、寺志細細研讀。
《天臺山方外志》中的一段記述深深地吸引了他:“東晉時期,西域圣僧——禪宗創始人曇猷曾到此弘法。至后梁,禪宗大師文益一日弘法至寶華禪寺,見此地四周高山環抱,紫氣繚繞,佛光普照,喻曰:‘此正佛門圣地也。’遂即指令一旁的大弟子德韶國師,順應上天所愿,擴建道場。宋治平三年改名為‘寶華禪寺’……”湯有誠對這段記載讀得興味盎然,尤其是文益大師“此正佛門圣地也”這句話,他決計要為這方圣地奉獻自己的晚年,為重修寶華寺出錢出力。湯有誠還在古書中遨游,忽然一張發黃的抄經紙從書中封底處滑落。湯有誠趕忙拾起細看,只見上面寫著:“鎮寺之寶金如意記事并識。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達杭州時,石工于盛產花乳石的寶華寺后山采得壽字石一方。其石色如玳瑁,瑩潤可愛,壽字筆畫明晰,氣勢宏大。寺中主持繼韶法師認定這是祥瑞之兆,為叩謝乾隆圣恩,連夜將花乳石洗刷干凈,置在錦車之上直送杭州。乾隆御覽后,鐘情于這個壽字,他要做世上十全老人,祈盼有百年壽頤之期,滿臉帶笑地說繼韶法師情意可嘉,壽石留在宮苑,御賜金如意一柄,存寶華寺,祈求吉祥如意,永念皇恩。繼韶聽了三呼萬歲,叩謝圣恩,回寺后在方丈樓前特建‘如意閣’,供奉金如意,每年春節初一,開閣迎賓,供千萬人觀賞這‘鎮寺之寶’……湯有誠陶醉在這段生動的記述中。他想起幼時曾聽老輩人說寶華寺有個寶貝金如意,可惜沒有看到過。他很想一睹金如意的風采,可惜如意閣早已不見,金如意也無處可尋。據下段文字記述,金如意由純金制作,凈重兩斤,如意頭鑲嵌翠綠翡翠,晶瑩發光,如意柄上有祥云紋,并刻有小字一行,上書“有情有義多一點”。還記載:“有情有義多一點”是指“情義”兩字下面各多一個小圓點,體現多了一點情義的意思,重量也從兩斤增至兩斤一兩。外加翠玉五兩共二斤六兩。湯有誠連續讀“記和識”三遍,對鎮寺之寶越來越感珍奇,下定決心要在寶華寺整修一新后重現鎮寺之寶,以展示這座唐代古剎的非凡風采。他小心地收好這張薄薄的黃紙,暫時存在自家保險箱中,并開始尋訪金如意之路。一個月來,湯有誠拜訪了天臺山各大寺廟的高僧大德,以及眾多鄉賢與文化名人,只因年代久遠,他們一致認為原先寶華寺確有金如意,但去向幾乎無人說得清楚,有的說可能被主持和尚埋藏,有的說可能被某個名人收藏,還有的說戰亂年代被強盜和竊賊拿走,各種說法莫衷如一,湯有誠頓時處于霧里看花的境地,一時間不知當從何處入手。正當為難之時,縣宗教局程堅局長登門拜訪,商量寺廟整修之事,湯有誠將金如意“記和識”這張黃紙交給程局長看。程堅看后大為驚訝,從光耀寶華寺和保護珍貴文物這個愿景出發,他鼓勵湯有誠繼續尋訪寶物,相關部門也會大力支持。湯有誠聽了十分高興,決心擴大尋找寶物范圍。他專門召開了一次專題會議,商量如何尋回金如意……
2。征寶
一周后,一張征寶公告刊登在《東海商報》(收藏天地專版)的顯著位置上。征集金如意的緣起一一明示,收藏者愿出200萬元征求此寶,并言明得寶后永存寶華寺中。公告刊登后頓時傳遍始豐縣四鄰八鄉,諸多人奔走相告,并參與尋寶。可是盡管《收藏天地》的電話號碼寫得明明白白,整整一個月下來卻無人打進電話。
乾隆御賜的金如意時下自然不能與黃金翠玉的價格相提并論,作為文物奇珍其含金量已經大增,兩斤重的金如意單以時下黃金價格計算也已超過40萬元,再加翡翠及工匠費用200萬元并不算太高。有人說這樣的寶物值500萬至1000萬元,湯有誠聽了覺得言之有理,馬上打電話給《收藏天地》編輯,將征寶價格提高到800萬元。
湯有誠選派的征寶之人是他的女兒湯曉梅。曉梅是和合實業公司的財務主管,對于市場運作有較豐富的經驗。她認為800萬元對一些人來說是有吸引力的,相信征寶會有希望,目前需要的是耐心等待。
3。仿寶
《收藏天地》這條征寶消息的確吸引了不少人,若有這件寶物,換得800萬元,這輩子可以享用不盡,還可惠及子孫。與始豐縣相鄰的臨海縣白水洋鄉有個叫來多財的民間收藏家,早先是個普通農民,度日艱辛,后來不知哪里來的鴻運,從一個文人后代家中低價收購到一批古字畫,其中有明代徐文長《寒山拾得圖》和任伯年《和合二仙》圖等佳作真跡,拿到省城收藏品市場賣了個幾百萬元,從此他發了跡,田也不種了,專門在四鄉八鎮中尋訪文物,年年都有精品過手,他的財富也不斷擴大。《東海商報·收藏天地》專版是他每期必看的,也是他的“淘金之門”。如今得知有人征求金如意,他的神經興奮點馬上跳動起來,可惜的是他連看都沒有看到過,應征豈非空想?近日來多財日夜苦思冥想,最后決定從見過金如意的人入手。于是他在始豐縣各大寺院中悄悄走訪,從拜訪和尚入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個月的奔忙,音信還是探尋到一點。有個寺廟中的老和尚告訴他說,金如意確系御賜寶物,他親眼看到過,當時寶華寺的承韶法師視如生命,一年只在春節初一開放一天。金如意樣式和王公大臣擁有的樣式相同,據說重約兩斤,如意頭上的翡翠綠得耀眼,重約半斤。只可惜承韶法師早已歸天,金如意在解放前夕突然失蹤,從此成為“千古之謎”。來多財再接再厲,不久又打聽到一個讓他振奮的消息:承韶法師的徒弟光韶和尚目前正在萬年寺修行。他顧不得尋訪勞累,馬上趕到萬年寺拜訪光韶和尚。光韶告訴他,金如意他確實見過,但當年師父極為看重這件寶物,每年初一開放觀賞都是親自經手,以后寶物突然消失他也不知所終。臨別時光韶和尚告訴來多財,御賜珍寶也是身外之物,可遇不可求,切不可做非分之想,說完就合十道別。來多財聽了卻另有想法,他的人生信條是一切以金錢為上,以獲利為目的。現在,社會上假藥、假酒、假煙哪一樣都有人造,他既然已經掌握了金如意的有關情況,仿造一個又如何?
4。驗寶
來多財來到省城圖書館,從一本清宮珍寶圖集中用手機翻拍了金如意的照片。又到省城金工藝美術制品廠找到一位工藝大師,要求精工打造一柄金如意。金要999純金,重量兩斤,一錢不能少,翡翠要碧綠純正,無瑕疵,題字用正楷“有情有義多一點”,用途是某佛寺重修供奉之禮。這位工藝大師見多識廣,目前有錢人加工這類祥瑞之物的也多,答應他一個月后來廠取貨,不過價格不低,定價100萬元,預收定金30萬元。來多財心想,只要金如意打造成功,這100萬就可換來800萬,這種生意天下少有。他當下辦好相關手續,就喜滋滋地返回臨海縣恭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