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面前人人透明-人與社會
一位女士告訴我,她正受到莫名其妙的信用污點困擾。這位女士在湖南衡陽讀大學期間,曾用身份證在農行辦理過存折和銀行卡,用于家里匯寄學費,現在在重慶工作,向銀行申請購房貸款時,發現已被記錄信用污點。查證信用記錄為,在農行衡陽市分行有兩筆個人經營性貸款,金額都是9。5萬元,其中一筆于2004年12月發放,迄今未還,擔保方式為抵押貸款,但無抵押物品記錄。這兩筆以她的名義發生的貸款,對她的學歷、工作單位、居住地都進行了編造。
現在,這位女士正向人民銀行信貸部提出異議申請,答復說需要兩周到一個月時間才能回復。在這段時間里,她已經失去了正常生活:“自從我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后,心理壓力很大,背著這么大的一個黑鍋,日不能食,夜不能寐,而且我被銀行設為黑戶,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貸款買房,不能辦理信用卡,這給我的生活影響極其惡劣……對方既然能偽造我的身份并且能夠在銀行嚴密的監督下成功貸款,自然非常熟悉銀行貸款的一些法規、規定等,像我這樣的普通百姓又向何處求助?”
她希望我給她一些指點和幫助,但我又能怎樣指點她?這樣的事情叫我碰上,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我完全能夠理解這位女士突然發現自己被記錄信用污點后的緊張惶恐。前兩天還看到新聞,漢口的黃女士接到電話,對方自稱來自上海電信部門,追討3700元電信服務費,黃女士聲明未在上海開戶,對方稱其身份證可能被盜用,并稱自動轉接至警方。然后就是一位自稱警察的男子接通電話,稱黃女士的身份證在上海一家證券公司注冊,涉嫌非法洗錢300萬元。對方要求黃女士必須將賬戶交警方代管加密,“不配合有關部門隨即會來找你”,黃女士驚惶之下,將61萬元巨額轉至對方提供的賬號,一宗詐騙案就此得逞。黃女士的被騙過程,可以用來理解一個人得知自己身份信息被冒用并且造成不良后果之后的心情。
我們不知何時,自己會被誰掌握起來。我經常能接到推銷收藏品、保險產品、酒店VIP卡的電話,我不知這些電話怎樣尋跡而來。如果你剛剛購買了新房,恭喜你,裝修公司的電話將打給你。你家里剛剛添丁加口,嬰兒用品的廣告將寄到你家里。如果你因為某種病而住過醫院、看過門診,可能相關藥品的資料會投放到你的住地。甚至,如果你在哪里吃過飯,填過“服務評價表”,你的手機會收到餐飲店的信息,讓你“速來品嘗”。你在太多的地方留下過聯系方式,輕易地寫下了工作單位、家庭住址、配偶和子女情況等等,從而將自己充分暴露出來。
這些“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推銷,來源于對你的個人信息相當程度的掌握。這就是說,在你完全沒有留意的情況下,你已經成為注視的對象,跟蹤的目標。值得安慰的是,這些注視和跟蹤只是向你推銷產品而已,并不對你圖謀不軌。然而,你的個人信息既然能夠被那么多人輕易獲得,也就表明如果要你圖謀不軌的人想掌握你的信息,可能也是很容易的事。
我們仍然處在個人信息缺乏法律保護的境地,國家機密、商業秘密都已受到保護,而個人信息是不在法律保護之列的。這就是說,至少在信息采集、使用方面,個人相對于國家和商業機構,仍然是無足輕重的。所以,“個人征信系統”,其建立不需要你的同意,它對你進行的記錄并不需要得到你的審核,其數據并不保證真實,卻能夠對你產生真實的影響。
個人,作為個人信息的主體,應該是有某些權利的。哪怕是傳統的檔案,雖然你自己往往不能查閱,有些內容你永遠不可能知道,但其表格大多是由你自己填寫,處分書會要求你過目并簽字。現在,人們在建立你的信息庫,你的信息可能被定向賣出,可能不知被哪個系統控制,而信息收集、保存、使用中,你的知情權、同意權、請求更正錯誤信息和刪除不必要信息的權利,沒有獲得確認。
在這個數字時代,我們都無法逃離“數據庫”。個人信息既是社會管理和社會控制的基礎,又是商業服務乃至私人偵探的門徑。你的身上有一部手機,你的身外有很多個數據庫,那里有關于你或真或假的所有資料,無論走到哪里,你都是透明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許尚未實現,數據面前人人透明,我看是已經實現了,當然,很多數據相對于真人如同哈哈鏡里的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