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戰場上的中國團-新知探索
在大家的普遍印象中,“太平洋戰爭”(Pacific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上那場殘酷的海陸大戰。然而,如果去查詞典,會發現PacificWar這個詞,早在19世紀就已經出現了,它指的是1879年開始,智利與玻利維亞,秘魯之間為爭奪阿塔卡馬沙漠地區爆發的戰爭。
盡管這次戰爭的確是在太平洋的一個角落發生的,但命名為“太平洋戰爭”還是有些牽強——難道把二戰時期那一系列大戰改名叫“第二次太平洋戰爭”?由于雙方作戰的主要目的是爭奪這一地區的鳥糞和硝石礦藏,所以,這場戰爭更普遍的叫法是“鳥糞戰爭”或“硝石戰爭”。
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在這場遙遠的戰爭中,竟然還有很多中國戰士參加,他們甚至組成了一個中國團,在智利軍隊中作戰,而且屢建戰功。特別是他們積極參加了攻占秘魯首都利馬的戰斗,并因為這一決定性大捷而使這場戰爭以智利的勝利而告終結。
南美洲哪兒來的中國士兵呢?
原來,他們都是在十九世紀中期被販賣到美洲的中國勞工。根據智利史料記載,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秘魯曾大量以販奴形式引進中國勞工,即所謂“豬仔”一度達十二萬人,在秘魯的種植園和礦山勞動。由于對他們的壓榨十分殘酷,造成大量華工死亡,秘魯華工的處境一度十分悲慘。在華工屢次上書之后,清政府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并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與秘魯談判簽訂了一系列條約,迫使其改善對華工的待遇。對此,李鴻章和恭親王均曾以強硬立場介入,并在1874年派遣晚清優秀外交家容閎前往秘魯收集確實證據,保護受到欺壓的華工。
盡管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路途過于遙遠,畢竟鞭長莫及,在“硝石戰爭”開戰的時候,秘魯仍有很多華工受到非人待遇。華工們也一直在進行對這種暴行的反抗,暴動不斷。眼看智利軍隊打進秘魯,他們將這場戰爭視作一個解放自己的機會。據記載,在帕克拉馬約的數百名華工率先起事,此后,奇卡馬、羊駝城和卡內特山谷等地的華工紛紛殺死礦主和監工,發動起義。也有的華工被智利軍隊解救。這些獲得自由的華工前后達數千人之多。
這些華工轉化成的中國士兵試圖和智利方面建立某種關系,而那位智利海軍將領巴希爾·林奇正好在這個時候和他們取得了聯系。
巴希爾·林奇是智利海軍的傳奇人物,他在攻克港口城市伊基克的時候曾順便解放了一批華工,結果引來其他地方起義華工的紛紛來投。不久,林奇就從有戰斗力的華工中挑選出了一個團的戰士。
值得一提的是,林奇能夠組建一個中國團,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會說中文。林奇原來是英國海軍的一名下級軍官,后來才加入智利海軍。他曾經在英軍中參加了鴉片戰爭,并借機學習了一些中文,不料卻在南美洲派上了用場。這支中國團在圣胡安、米拉弗洛雷斯等戰斗中大顯神威,頗受好評。而林奇也被這些中國人起了一個外號,叫做“紅公子”——因為這位將軍長了一頭鮮艷的紅發。
1883年,這場戰爭以智利獲勝結束,中國團的官兵也因此取得了智利國籍,并融入了當地社會,在今天智利北部的伊基克等地,仍可以看到他們留下的文化和種族痕跡。
關于這段歷史,我國研究的人員不多,但網上有一篇文章認為起義的華工為被賣了豬仔的太平天國李世賢余部。但這一點在海外和其他中文歷史文獻中均未見記載。太平天國滅亡時的確有一些人逃往海外,也有一些被俘人員被賣到南美洲。比如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陳友仁就出身于一個跑到美國的太平軍家庭。但是,考慮到清廷很注意對秘魯華工的保護,這些華工似不可能與屬于造反者的太平天國有何關系,否則,朝廷對于“反賊”肯定是殺之而后快。而考慮到南美的這場戰爭爆發時,太平天國覆滅已經十五年,所以,即便有太平軍被賣到秘魯,此時也不應該是最好的從軍年齡了。
當然,也不排除里面有太平軍的殘部。無論如何,一伙被賣到遙遠他鄉的中國人,竟然能夠組織起一個團的兵力,而且憑著赫赫戰功贏得自己的自由,作為同胞,總是為他們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