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說法-成長視窗
康熙年間,皇太后賜給平南王尚可喜的母親一件薰貂領花綢錦袍,本是好事,卻給尚府帶來一段風波。
尚可喜為二房所生,大房所養,兩位母親為這件御賜錦袍爭風吃醋、不可開交。尚可喜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據實上奏,說皇太后恩賜的錦袍,生母、養母爭執不下,只好命人送還。奏章擬好,恰遇大幕僚金光外出辦差回來,他看過奏章,以為不妥,于是將“爭執不下”改為“禮讓不迭”。
太后看過奏章,連忙自責,“哀家慮事不周,沒有問清情況,讓平南王為難了。有兩位賢母如此,難怪尚可喜能出人頭地呀”。于是,再賜一件錦袍給兩位母親分享。
在杭州西湖的湖心島上,有一塊石碑。上邊刻著乾隆皇帝當年題寫的兩個大字:“蟲二。”每有外地游客到來,當地的導游都會問:“請看,這‘蟲二’兩個字是什么意思?”一開始,很多人都答不上來。“蟲二”,會不會是蟲子中的老二?或者說這個湖心島上的蟲子“太二”?后來導游告訴大家,這個字謎的正確答案,是“風月無邊”。因為繁體字的“風”,就是“蟲”字外邊加個框。而“月”字則是“二”字外邊加個框。在山東的泰山上,也有這樣一塊古老的“蟲二”摩崖石刻。用“風月無邊”形容美麗的景色,非常準確,也非常巧妙。既可以讓人陶醉其中,又能夠產生不盡的想象。走遍了地,卻走不遍天;觸到了風,卻觸不到月。所以每次看到“蟲二”這兩個字的時候,都能感覺到大自然的奇妙和高遠。
與此相類的做法被現代人運用得也是非常純熟。著名畫家俞仲林舉辦了一次個人畫展,展出的那幅《牡丹圖》被人買走了。過了兩天,俞先生接到了一個陌生人打來的電話。那個人在電話里說:“前天,在您的畫展上我買了一幅畫,能不能退掉?”俞先生問:“哪一幅?”對方答:“就是那幅《牡丹圖》。”接著他又說:“那圖上有一朵牡丹花正好被畫在邊沿上,只有半朵。人們都說這叫‘富貴不全’,不吉利。要么退貨,要么減價,我總不能把‘富貴不全’掛在家里呀?”俞先生耐心地聽完對方的敘述,然后故作驚訝地說:“哎呀!我可沒想到您叫它‘富貴不全’。我在動筆之前,可是按‘富貴無邊’來構思的,您愿意退就來退吧。”對方一聽:“噢!是‘富貴無邊’啊,不退了,不退了!”
事情還是同樣的事情,改變的只是不同的說法。千萬不要小看這說法上的小小改變,它的作用簡直大得沒邊,它改變了人們對一件事的不同認知,自然也會改變他人的行為。
法國女歌唱家瑪迪梅普萊有一個美麗的私人花園。每逢周末,總是有外人到她的園子里采摘游玩,弄得到處一片狼藉。管家先是讓人在園子四周圍上籬笆,并豎起木牌,上面寫著:“私人林園,禁止入內!”但無濟于事,園子依然不斷遭到踐踏。于是管家只好向主人請示。聽了管家的匯報,瑪迪梅普萊讓管家在花園旁重新立了一塊大牌子,上面醒目地寫著:“若在花園中被毒蛇咬傷,最近的醫院距此15公里,駕車半小時即可到達。”從此,再也沒有人私自闖入她的花園。
“禮讓不迭”與“富貴無邊”,這里邊的學問大著呢,您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