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一減顯智慧-成長視窗
公元前342年,魏國的太子申和大將龐涓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于是,齊國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領兵五萬前去攻魏救韓。
以五萬之師去攻打一向強悍勇猛、天下無敵的魏軍,這無異于拿雞蛋碰石頭,如何取勝呢?危急之際,大將田忌采納了孫臏的“減灶之計”來迷惑敵人。
龐涓率領的大軍一路追趕過來,第一天看到齊國的軍隊有十萬個爐灶。第二天,爐灶減為五萬,第三天只剩下三萬。狂妄驕傲的龐涓從來沒把齊軍放在眼里,對于齊軍爐灶數量的驟減,他認為是齊軍膽小怯戰,心中不覺暗喜。于是他就丟下大部隊,親自率領一部分輕裝精兵直撲馬陵。
馬陵地區道路狹窄,地形險要,孫臏早已在這里設下埋伏,恭候魏軍。龐涓率領的軍隊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進入了埋伏圈。這一仗,魏軍被打得落花流水,龐涓也被迫拔劍自殺。
再說一個增灶的故事。
諸葛亮駐扎祁山時,永定城李嚴遣部下都尉茍安解送軍糧至軍中交割。茍安好酒貪杯,延誤限期十日。諸葛亮大怒,要以軍法推出斬首。隨軍長史楊儀從中極力勸阻,才免其死罪,責令八十軍棍罰之。
茍安心中懷恨,當夜帶領親隨五六騎,徑奔魏營投降。司馬懿說:“孔明多謀,你說的話我難以相信。如果你愿潛回成都,散布流言,說孔明有稱帝之心,使后主生疑而召回他,我才重用你。”
茍安允諾,徑回成都散布流言。后主聞之,驚訝不已,不知如何決斷。當時,有宦官獻言:“可將孔明詔還成都,削其兵權,免生叛逆。”諸葛亮不敢違命,只好領軍撤退。
諸葛亮為防大軍撤退時司馬懿乘勢掩殺,將退軍分為五路。假如營內有一千兵,卻掘兩千灶,次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軍,添灶而行。
司馬懿心疑諸葛亮多謀,又見“營內之灶比前天日增一倍”,故不敢輕易追趕。他對眾將說:“我料孔明多謀,今果添兵增灶,我若下令追趕,必中其計;不如且退,再作良圖。”
魏軍不追反退,錯失良機。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增灶未添兵后,追悔莫及。
兩則故事,勝數全在一增一減中:減灶,孫臏巧妙地利用了龐涓狂妄驕傲的輕敵心理,做出勝券在握的定奪;增灶,是諸葛亮抓住司馬懿多疑的性格,臨危之際生出的智慧。
世上任何事,都沒有現成的模式,唯有創新,才可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