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公務員促日本成功-人與社會
精英官僚主宰著日本。
“日本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似乎一直在被人討論著。
雖然日本很早就步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但似乎一直因為其黃皮膚而被所謂“發達國家”的人認為是異類,而那些不發達國家也認為日本的成功應該是一個仿效的奇跡,所以總有人在問這個問題,追尋日本之所以能夠成功的根源。
不要說戰前的日本,即使現在的日本也不能說是一個真正民主主義的國家。雖然日本具備了完整的民主制度,而這些民主制度也在有條不紊地運行,但從國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素養以及民主精神來說,就連日本人自己也承認日本離真正的民主主義社會還有不小的距離。
但日本也不是什么獨裁國家,甚至在戰前戰中的那些政治上極端黑暗的法西斯年代,日本也不是什么獨裁國家。因為日本從來就沒有存在過獨裁者,就連權重一時的陸軍大將東條英機也因為塞班島的失守而被輕易地趕下臺。
那么日本到底是什么樣的國家呢?應該說日本是一個官僚的國家,明治維新之后,日本一直是被官僚掌握著大權。即使是日本被“軍部”統治著的年代,構成軍部的那些參謀軍官們從根本上說也還是一群武官官僚們。雖然他們隨著大日本帝國的覆滅而銷聲匿跡了,但另外一支曾經被稱作“帝國高等文官”的文官官僚隊伍卻依然存在著。只要注意到在明治維新之后40年日本就從一個荒涼落后的島國成為世界強國這個事實,就沒有人能低估這支官僚隊伍的能力。
可能是受“官僚主義”的牽連,“官僚”這個詞在現代中國漢語中帶有貶義,在《辭海》這樣的權威漢語工具書中甚至沒有“官僚”這個詞條,而只有“官僚主義”、“官僚政治”和“官僚資本”。實際上,查閱商務印書館的《現代漢語詞典》就可以知道,所謂“官僚”指的僅僅是“官吏,官員”,是一個中性的詞匯。
從明治維新之后,就是這群人在運轉著日本的國家機器。在戰前和戰時,他們的工作是“為了天皇”,所以被稱為“天皇的官吏”,而戰后麥克阿瑟又帶來了一個“公仆”(publicservant)的名詞,但不管稱呼怎么變化,日本的政權都一直被掌握在官僚們的手中。甚至有日本人把官僚分類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因為官僚在日本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比任何國家都更加有影響力,以至于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談日本的成功經驗時直接就歸功到了“日本有一支最優秀的高級公務員隊伍”。
在戰前和戰時以及戰后的最初幾年,他們由一種被稱為“帝國高等文官考試”——簡稱“高文”的考試選拔出來,而現在則是“國家公務員Ⅰ種考試”選拔出來,他們在日本被稱為“官僚”。在日本中央政府中,“課長”(相當于中國政府的“處長”)以上位置上的人都是這些人,而通過了這種考試意味著只要不出大的意外,他們肯定會有課長以上的前程,所以有時候他們也被稱為“精英官僚”或者“職業官僚”,他們的頂點是各省的事務次官。
從表面上看,日本采用的是議會民主制,國會多數黨組閣,內閣總理任命各省的大臣,副大臣和政務官,他們的位置都在事務次官之上。這些人都不是那種經考試而來的官僚,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經過選舉而來的議員,日本人管他們叫“政治家”。
雖然在現代漢語中政治家和官僚都是所謂的“官”,但這兩種人是不一樣的,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被選出來的叫“政治家”(politician),而考出來的則叫“官僚”(official)。
實際上日本執政黨的政治理念本身也深受這些職業精英官僚的影響,一直處于在野黨地位的民主黨在執政之前經常以此來抨擊自民黨,但在他們真正執政之后才知道所謂“執政”并不像在野時所信奉的那些教條那么簡單,企圖從官僚們手中獨立出來實現真正的“政治指導”的鳩山由紀夫和菅直人都無奈地在官僚面前敗下陣來,而現在的野田佳彥則基本上已經默認了官僚們的存在,接受了官僚們的有關提高消費稅來用于社會福利的要求,總算還沒有立即被轟下臺去。
要了解日本社會和日本政治,就必須要了解一般不出現在前臺的那些實際上主宰著日本的精英官僚們,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