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商業模式他媽-成長視窗
常識:先有商業實踐,后有成熟模式。這是一個不斷試錯和做減法的過程。
所謂商業模式,按照流行的學院派說法,是一個基于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那么,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就是所有交易發生的基礎。
常識一: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所有人都說QQ的商業模式很無敵,它搭建了一個巨大的平臺,吸引了幾億的用戶,以至于做什么新事情似乎都是信手拈來。可倒回創業早期,馬化騰好像很糾結。沒有人認為QQ這樣的聊天工具能創造什么商業價值,他幾度想要賣掉公司都未遂。后來,隨著QQ的不斷完善,滾雪球般地變大,不斷嫁接SP的無線增值、日韓的虛擬物品和網游,才變得獨一無二。今天,馬化騰還是騰訊頭號“產品經理”。
所以,沉下心來先做出一個真正好的產品(服務)來打動你的客戶吧,別管你現在的商業模式是否足夠OK,真正的它遲早會孵化出來,而且很可能在你無心插柳的時候。
常識二:早起的鳥兒未必有蟲吃
今天,大的產業潮流很容易判斷,只要查查哪些產業的成長速度能夠多年超過GDP的增速就可以知道。那些英文好、密切接觸國際產業前沿的海歸朋友往往有先發優勢,畢竟歐美還是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但他們常常把握不好“時間差”和“環境差”,誤會了中國的潛在需求與美國的當下需求。結果,一個很先進的模式搭配一個無人要用的產品。
在DVD、山寨機、數字電視芯片等幾個領域不斷成功的臺灣聯發科,其創始人蔡明介在創業過程中,始終念念不忘一個詞:Outside-in。這個詞可以翻譯成“定位”,但它的本意是“從外部向內看”。
從內部向外看,你只看到方向。從外部向內看,你能看到位置。
也就是說你只有在充分了解競爭對手和市場信息的前提下,才能對自己進行判斷;判斷之后就是取舍。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數,取舍之后是契合。契合就是一旦決定進入某個領域,采用什么模式配置什么資源。
常識三:沒有完美的商業模式,只有最適應環境的模式
商業模式的競爭,本質上是一種自然選擇的過程。
誰更適應環境的變化,誰就能生存下去。恐龍比烏龜更強大,但恐龍滅絕了,烏龜還一直繁衍著。長期被正經商學院鄙視的已故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管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而絕不能成為一門精確的科學。凡是給商學院總結出來的商業模式已是“死的模式”。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成功案例是基于過去經驗教訓的回溯,基于歷史記錄的人為解讀。沒有人敢保證商業未來會如何變化。
很多年前,DELL電腦的直銷模式被視為PC產業的完美模式。其他的PC企業要么被迫效仿它,要么主動退出。而這個模式的起點,是一個大學輟學生在宿舍里替別人裝電腦發展出來的。可如今,商學院教授們的新寵已經變成了蘋果,至于DELL,早就已經OUT了。
常識四:商業遠比商業模式更復雜
事實上,關于商業模式的一切構想都是沙盤演練,不管你在沙盤上推演多少次,最終還是要直面現實。尤其是在那些需要跟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生意。
如果說美國是新者為王,那么中國就是剩者為王。美國的商業文化崇尚公平競爭,講游戲規則。因為環境已經很成熟,不創新就沒有出路。而中國是一個山寨之國,又是一個管制之國,中國的商業是原始叢林商業。到處都是灰色地帶,大家都在互相模仿,剩下的是比誰動作快、比誰更能熬、比誰更流氓。
所謂真實的商業,它在政府出臺的法規政策之外,在黑白紅等多道的隱秘勾兌里,在商學院俱樂部的圈子中,在被和諧被封殺的媒體報道內,在法院協會交易所的影子關系上……
有些事情,不做你永遠不知道,做了你永遠不想說。
中國的創業者需要導師,不是教他們商業模式和人生哲理,而是如何看到那根細細的紅線,和紅線牽引著的“地雷”。柳傳志說過一句經典:做企業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這句話很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