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 | 適合讀給孩子聽的成語典故(一)
原標題:睡前故事 | 適合讀給孩子聽的成語典故(一)
古
詩
鑒
賞
成語故事幾乎是每一個小朋友的必修課,它涵蓋了語言之美,歷史典故,傳統智慧,無疑是每個家庭教育“必備基本款”,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作為一種品德的教育。
鐵
杵
磨
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不知不覺到了城外。
走著走著,他看見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解 析
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賞
亡
羊
補
牢
從前,有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只羊,仔細一查,原來是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鉆進來,把羊叼走了一只。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鉆進來,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鉆進羊圈叼羊了。
亡羊補牢出自《戰國策·楚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 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氣罵道:“你是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如果你一直寵信這些人,楚國一定會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
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才想起去找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解 析
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的故事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賞
聞
雞
起
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
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三州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解 析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賞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美術點燃智慧,卡樂兒幼兒美術金翅膀卡樂兒幼兒美術館—孩子從此愛上美術!
金翅膀蒙童·斯蒂姆科學館—小小科學家,從這里出發!
(放到你圈子里,朋友們會感激您)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End
大家還在看
一起看大片——元宵節過得更開心 幼兒教師掌握語言九大技巧,快速成為孩子王 幼兒教育,優秀的父母都這么做! 教育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點擊進入金翅膀官網,了解更多資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