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作品能進課本嗎?-新知探索
誰是當今曝光率最高的古代文人?不是李杜,不是三蘇,而是烤雞翅,泡秋香的唐伯虎,然而如日中天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卻入不了專家的法眼,唐伯虎似乎永遠只是通俗文化的寵兒,登不了大雅之堂。
進課本要什么標準?我們不知道,總之名氣、才氣、人氣缺一不可吧,內容還得老少咸宜,與時俱進的那種,所以魯提轄打了幾十年鎮關西,終于因為太過血腥要被請出去了,朱自清的胖老爹送了幾十年桔子,也被發現違反了交通規則。
唐伯虎呢?他夠格嗎?
先說才氣,號稱詩畫雙絕的唐伯虎其實哪一樣都算不上大家。他的畫歷來不值錢,與知名度正好成反比,與徐悲鴻、吳冠中、張大千、傅抱石的畫動輒千萬相比,早了幾百年的唐伯虎一幅水墨絹本泛舟圖,居然只拍出了3300元,確實有點丟人。
29歲拿過鄉試第一的唐伯虎,30歲時因為牽連科場舞弊案,從此絕了仕進的心思,寧王朱宸濠招攬野心文人,唐伯虎一度在南昌王府呆了半年,后來看看情況不對,及時跑路,才免于一死,他的后半生貧病交加,流離失所,絕算不上什么成功人士。
唐伯虎的為人憤世疾俗,仿佛看透了世態炎涼,其實一輩子都是個憤青,遠沒有陶淵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灑脫,這路性格與唐朝的羅隱很像,所不同的是,羅隱跟營妓云英交好,落個“我未成名君未嫁”的結果,唐伯虎的閨中之樂大概不只于此。
如果說到做人,醉生夢死的唐伯虎絕對不是楷模,但也不算過分,比起給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抱尿盆的宋之問不知要好多少倍,而宋之問的《渡漢江》也是語文課本中多年不變的老面孔了,可見能否入選課本與人品并沒有多大關系。
說到詩文,明詩本來就在衰落之中,唐伯虎跟風而已,談不上另辟蹊徑,開宗立派。他的詩口語很多,缺乏修飾,不講技巧,主要是個人際遇的感嘆,自怨自艾,消極低沉,還有點宿命論,存世的600多首詩中,佳作不多,也是事實。
不過要說人氣,唐伯虎就大占便宜了,他的詩有個先天優勢:通俗易懂,加入星爺電影的力挺,曝光率不低,比如這首《桃花庵歌》: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詩不算好,寫情即景,流于平淡,缺乏提煉,雖然如此,因為電影的大眾推廣作用,它仍是唐伯虎最為世人熟知的一首詩,去看一下百度的搜索量,就一目了然,有些人甚至誤搜為“不見武林豪杰墓”,大概真以為有唐家霸王槍這回事了。
文學作品的評判一看造詣,二看影響力,唐伯虎詩要跟杜甫的三吏三別比,思想境界當然云泥之別,要與李太白的窮奇瑰麗相比,也是差之千里,但唐伯虎那些通俗得像順口溜和歇后語的詩歌影響力不可低估。
課本是啟蒙讀物,兼收并蓄很重要,曲高和寡要不得。
唐伯虎既是大眾熟知的歷史人物,自有其影響力,既不能憑空抹殺,也不能視而不見。借著流行文化的推動,讓從小耳濡目染于銀幕唐伯虎的孩子們,有個機會認識真正的唐伯虎,了解他的作品,啟發學習歷史文化的興趣豈非一件好事?
不必擔心孩子們受到明代世俗文風的影響,他們讀了唐伯虎俗白透露的詩歌,再領略李商隱的深情蘊藉,李白的心游八荒,杜甫的憂國之誠,自會作出應有的判斷,從這個意義上說,二流文學家唐伯虎倒可能是個一流的啟蒙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