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起一個漂亮的名字-流行·視覺
從前我的老師授課閑暇之余,跟我聊及如何才能起一個雅致的名字。取名乃是人世間的頭等大事,想要名字雅,最好多用虛詞,比如“之乎者也”,最立竿見影。再尋章摘句一些,就翻古典書籍,跟虛詞結合起來,沒有不美的。“四書”因為嚴肅正經的部分多,多半用來給男孩子取名。給女孩子尋找美麗的字眼,就首選《詩經》了,蕓、菲、薇、萊、萍、荇、萱、葵……俯拾皆是。
不過呢,認真古今對照一下,那可就妙趣橫生了。“南山有臺,北山有萊。”萊是什么?就是今天的蘿卜。
在《采薇》那首詩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動人又唯美,可是薇又是什么?其實是指野豌豆。
至于那個葵呢,不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向日葵,而是冬莧菜。《小雅·蓼蕭》里提到的“蓼蕭”就比較貼近生活了,蛋糕店里做青團得用它,也就是艾草。
在《小雅·若之華》里,“苕之華,蕓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蕓出現了,這又是什么植物呢?這是地道的人間煙火,也與健康飲食親密掛鉤,此乃油菜。而“芄蘭之支”的芄蘭,則是秋葵。西餐里腌制了食用,中餐里做湯、涼拌、清炒都適宜。“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知道這個的人相對多點,蒹葭也即蘆葦。還有眾所周知的忘憂草“萱”,就是常見的黃花菜,清嫩可口,是我很喜愛的一種蔬菜。
這么一番對照下來,那些以《詩經》中的文字為名的女孩子,原來費盡思量取的名字,都是蘿卜、豌豆、油菜、蕎麥之類。大雅好像完全變成了俚俗。
可是,文字初生,給遇到的事物命名,很難精細,不過是取其意。全仗著時光淘洗,然后閃爍溫潤、親切的微光。與其說是古人素樸,今人盲目崇拜,倒不如打破執迷,直指本質:論雅俗不過是文字游戲,說的本就是同一種東西。
這對照并不妨礙我們在千載之后,念著那些悠遠的詩句,口齒噙香,心隨意動,同時興致勃勃地把這些蔬果野菜帶回家,烹飪加工,落入碗碟中制成佳肴。草木豈止在文學里散發芳華,也在廚房餐桌成就美味,我們又怎能辜負這兩全其美的自然之賜。有時雅有時俗,切換自如的人生,最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