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策略-成長視窗
…一…
媽媽年紀大了,突然有點頭暈。體檢過后,醫生建議她吃點治療心肌缺血的藥。醫生說還要加點維生素E,他說這種藥哪里都可以買到,而且一問就知道。
于是,我去買地奧心血康,還有維生素E。
藥店里的人問我:你要天然維生素E,還是要合成的維生素E?
我說:有什么差別嗎?我主要是給媽媽配藥吃的。
導購小姐說:功效是一樣的,天然的對腎臟沒傷害。
我說:那我要天然的吧。
導購給我開了張單子,讓我去交錢。
我看了一下單子:地奧心血康7元多,天然維生素E48元。
我多留了一個心眼,馬上轉過身來說:我不要這個維生素E了。
導購流露出非常失望的表情,很不情愿地把藥名劃掉,然后對我說:天然維E,真的對人體的內臟沒有傷害的。
她知道我做出決定的一瞬間,給她投了不信任票。
48元天然維生素E,其實,是一個破綻。
導購小姐知道我是為母親買藥。所以,她特別強調了藥物的安全性。她認為我應該義無反顧地買下來。
我懷疑而決定暫時不買的理由,當然不是因為藥物昂貴,而是基于這樣的一個常識:心血管病是一種常見病。治療心血管病的地奧心血康,不是很貴。所以,其他的輔助藥也不應該很貴。如果這種藥物是屬于貴族藥物,我相信很多人吃不起。
反過來說明:導購對我撒了謊。而且,我對天然的說法,有一種直覺的懷疑。
我推遲做出購買的決定。我想,我至少可以到另外一家去比較一下。
拐一個彎,到了另外一家藥店。我對導購說,我要買維生素E。
導購問我:你是要天然的,還是要合成的?
我說:有什么差別嗎?
導購說:天然主要用來美容,合成的主要為治療心血管病配藥。
我說:我是配藥。
導購開了單子:合成維生素E3元。
回到家中,我上網專門查了查天然維生素E和合成維生素E有何不同。
在百度問答中,有人這樣說:天然維生素E不過是一些商家的宣傳噱頭,所謂的天然,只是基本原料天然,它的生產過程中也有大量化工合成品參與其中。
我知道:我又一次繞過了一個陷阱。
…二…
還有一次,也遇到類似的情形。
家里電腦的顯卡上的風扇葉子壞了,發出刺耳的聲音。我拿去電腦城,準備換一個。
我想:葉子壞了,換一個新的,應該不會花多少錢。
賣風扇的商家告訴我:換不了葉子,只能全換。
我假裝什么都不懂,問他:為啥不能只換葉子?
商家說:你這個是整塊的,拆卸不下來。
我問:換全新的要多少?
商家說:一般的要40~50元,好一點的,要90~100元。
我說:我再問問。
我的顯卡只是風扇葉子壞了,即使換不了葉子,也該可以拆卸。這是基本常識,我知道賣風扇的商家在忽悠我。
我突然意識到,我做錯了,我應該這樣做:
直接找到賣給我顯卡的商家,讓他們告訴我顯卡廠商在當地的維修部電話號碼。
后來的事情很順利:顯卡過了保修期,我出了15元,維修部從一個回收的顯卡上拆下一個8成新的風扇換上。算是廢物利用。皆大歡喜。
…三…
如果時間倒退20年,我們認為:藥店理所應當地給顧客介紹正確的藥物;商品有問題,理所應當地得到退貨,或保質保量的維修,并合理收取費用。
在商業行為中,那種基本的信任邏輯和道德感還存在。
20年后,我從上面的事情知道:那樣的時代一去不返。
有時,我覺得,你要不是一個某方面的專家,你隨時有可能掉進別人給你設置的陷阱。
商家和消費者不是一種良性的合作模式,而是一種斗爭的模式:一邊拼命地搶口袋里的錢,一邊拼命地想捂住卻怎么也捂不緊的口袋。所謂的信任,蕩然無存。
在商家和消費者的較量中,因為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常常處于弱勢的處境。很多商家唯利是圖,跟消費者大玩信任的一次性博弈。
因此,消費者有必要建立自己的信任策略:
1不要一味相信廣告
廣告作為一種信任的催化劑,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徹底墮落了。
你可以把廣告當成是小品一樂,或者根據電視上提示的廣告時間,抓緊上廁所。
不管你如何喜歡代言的明星和大人物,你都要告誡自己:那只是煽情的故事,這些人可能只是收了廣告商的錢,從來沒有用過這些產品。他們從來不是真正的小白鼠。
2多方調查,延遲做出決定
寧愿相信你的朋友,也不要相信廣告,除非你的朋友是做保險或搞傳銷的。
多問幾個人,上網查一查。
如果幾個專家說的不一樣,就聽真實用戶的感受。
延遲做出你的決定,廣告的目的和你的目的常常是不一樣的。所以,你越沖動,上當的可能性越大。
即使懷疑可能上當,也請保護好生命,考慮可接受的受損失的成本。
考慮多種替代方案,如果你以為天下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到黑,就很容易被人利用或操縱。
3傳播你的信任評價
如果有多種選擇,你就選擇可信任的,而且傳播這種信任。如果不信任,也傳播這種不信任。
信任是有成本的,不在現在付出,就在未來喪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