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動物悲鳴著奔來-流行·視覺
一
普通的魚靠著能脹縮的鰾,儲氣浮沉。但鯊魚無鰾,它必須拼命游動才不致葬身大海。那是它的悲,也是它的幸。結果,它成為海上霸王。當我在水族館里看著鯊魚永不疲倦地游來游去時,隔著玻璃,有一種敬畏。
我在深圳接觸過一些下海的闖蕩者,無錢無房無戶口使他們無“鰾”,他們四處游蕩,不懼深淺,生命力旺盛。能成鯊成鯨成鱘成鰻,所以海才叫了海。
二
作家沈石溪先生講過他親歷的一件事:在云南的一座山上發(fā)現(xiàn)了狼狽,周圍村民談山色變。狡詐的狽趴在兇狠的狼背上,二合一地飛竄,連虎也害怕。
獵人們去圍剿,兇猛的狼咬死兩只獵狗后突圍;但為了救援在廝殺中摔落的狽,狼又沖回獵狗群中廝殺,耳、尾都被獵狗齊根撕掉,血染全身,它卻依然馱著狽,拼死突圍。狽又被咬落,發(fā)出垂死哀嚎,狼聞聲一愣。一只獵狗得以伸爪摳出一只狼眼,狼慘叫一聲,依然奮不顧身掩護住狽,直至相擁著被獵狗咬死。
人們蜂擁而至,想看看稀罕的狽。可哪有什么狽?原來是一只被捕獸夾夾斷了前腿的母狼,臃腫的腹部還懷著狼崽。
如今人類中見利忘義、見麗忘愛之事已司空見慣,而這野狼伉儷足以嘯傲山林。此外,“狼狽為奸”這詞多年來已用成了定式,后來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獵人們都輕嘆一聲。
三
寒冷的冬天,一群豪豬擠到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迫使它們一觸即分。御寒的本能使它們又聚到一起,疼痛則使它們再次分開。如此再三再四,它們終于找到了相隔的最佳距離——在最輕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溫暖。
人類可以在豪豬身上學到一些東西:防身的東西偏偏有時會成為妨身的東西,正所謂一利跟一弊,聰明的人和豪豬能將弊端縮小甚至轉化為利。
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間需距離。
種群、容顏、習性各異,而尋求溫暖、互為陽光的期盼,人同此心,豬同此理。
政治家把握方向,經(jīng)濟學家把握力度,各司其能,豪豬在最佳距離里成為表率。
四
傳說有一種鳥,從它能離巢獨立起,便飛翔著尋找某棵荊棘樹,在令人生畏的刺枝中吟唱,同時撲向其中最長、最尖的刺,垂危之際,竭力高歌,歌聲令云雀和夜鶯遜色。因為那是以生命為代價的絕唱,世人為之神往,上帝為之微笑。
年少寫詩時,我抄下這則烈鳥傳奇,深感共鳴,認同它所寓示的結論:歷經(jīng)痛苦的煎熬后,才能到達完美。
后來看到某些先鋒詩人遠離大眾的苦吟長嘯,起初佩服,過后困惑,能不能寫些甩開一己悲喜,切中百姓憂傷、權勢弊端的平實真切之作呢?這時,反觀那種鳥,就覺得那刺還在,世上卻少了一只自由飛翔鳴唱的生靈。
悲劇的意義超越悲劇,因美之死,讓我們珍惜生之美。
五
那是一部群猴爭王的紀錄片。老猴王妃嬪成群、傲立山頂,三只年輕力壯的公猴虎視眈眈、覬覦寶座。
一只年輕的公猴吱吱尖叫著,輕薄老猴王的一個“愛妃”。老猴王狂怒奔下,一番廝打,年輕的公猴敗陣。第二天,第二只年輕的公猴以同樣的方式激怒猴王,挑起大戰(zhàn),終也潰敗。第三天第三只年輕的公猴再上,直打得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最后老猴王體力不支漸處劣勢。
沒想到此時風云隨天變,樹倒眾猴推,眾猴竟一擁而上,追打傷痕累累的老猴王,連三個“愛妃”也反戈一擊,加入追毆的行列。老猴王被逼下湖,猴群將湖圍住,無論它從哪里上岸都是一頓痛打。老猴王終于筋疲力盡,放棄掙扎,沉入湖底。
群猴歡呼,新王登基。
兩天之后,老猴王的尸體浮出水面。這時,一只蒼老瘦弱的母猴——老猴王的妻子,步履蹣跚地走近湖邊,用力將老猴王的尸體拉上岸,俯身凝視,淚流如注……
唉,看猴國:改朝換代暴力多,搖身易變媚君者。風云起落心頭欲,江山興衰湖中波。
六
一位新疆詩人親眼看見這一幕:天山腳下一個小村莊的一匹漂亮的母馬,失去了矯健的配偶,村里人想再找一匹公馬,讓它們配對繁衍成一個駿馬群落。在對一匹匹公馬失望后,人們最終想到了這匹母馬的兒子——一匹強壯剽悍、渾身無一根雜毛的白馬。
但牧民們清楚,馬絕不近親交歡,即使被鞭打也不。于是他們用黑布罩住了兩匹馬的眼,懷著畸形的心情,將雄健的公馬拉到美麗的母馬旁。
人們如愿以償。事后,一位牧人想,木已成舟,便于百米外取掉馬的眼罩。白馬回頭看了一眼母馬,仰天長嘯;母馬也認出了白馬,頓時揚起兩只前蹄,幾乎將身豎起,爆發(fā)悲鳴。
牧民們猛然驚醒,且意識到將要發(fā)生什么。然而一切都來不及了,白馬拼死掙脫韁繩,向遠處的懸崖奔去,縱身一跳;而此時母馬也脫韁狂奔,面對萬丈深淵,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
那裹著利欲和謀略的人,那帶著血性和尊嚴的馬,在生命的懸崖上交鋒,天地看到了勝敗。
人們應該明白,這地球絕非只屬于人類。如若胡亂地改天造地、毀林填海,宇宙之馬終將在遠處悲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