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自閉癥的八種誤讀-新知探索
自閉癥,也稱“孤獨癥”,是一種復雜的腦部發育障礙,3歲前發病并伴隨其一生。其主要表現為社會人際互動方面“質”的缺陷、興趣狹窄或有些怪異的習慣,且強度遠遠超過一般人,喜歡支配、孤僻和重復等。
病因是什么?不知道。怎么治?不知道。這個從人類存在初始就已存在的個體現象,直到70年前才被世界醫學界認定。據最新統計,目前地球上的自閉癥患者已超過6700萬,超過了艾滋病、癌癥和糖尿病患者的人數總和。一位患自閉癥孩子的母親是老師,她痛苦地告訴我,周圍人把她兒子得的病歸因于她平時說的話太多了,以至于生出來的孩子沒話說—自閉癥不傳染,卻流行著種種誤讀。
誤讀一:他們只是內向而已
不愛和陌生人說話,一說話就臉紅、磕巴,那不是自閉癥。看個笑話,還能笑就沒大事—崔永元給出的抑郁癥非正式判斷標準。自閉癥比抑郁癥更嚴重,是從根本上排斥與外界接觸,一般不說話,甚至連和自己的親人都不說話。對于家長們來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孩子站在他們面前卻無法與他們交流。
誤讀二: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自閉癥不就是太孤獨了嗎?平時多陪他玩玩,不就沒事了?”還有人執拗地認為,自閉癥是家長對孩子太冷淡造成的。這個觀點造成了很多傷害。事實上,自閉癥并非是對家長忽略孩子的懲罰,它是先天的。借用喜禾爸爸蔡春豬的話說:“有哪個做家長的為了解自閉癥而真誠歡迎他降生到自己家里,那他真是太有科研精神了。”
誤讀三:孩子還小,大了自然就好了
千萬不要抱有“貴人語遲”的僥幸心理,因而錯過了對患自閉癥孩子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的黃金時期。自閉癥是個既無病因,又無法治療,僅有診斷的所謂的“病”,屬于終生疾病,無法完全治愈,家長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
誤讀四:“天才”總是與眾不同
他們被媒體廣泛獵奇報道,很多以訛傳訛的例子試圖向世人說明,自閉癥患者是天才,是能對藝術、物理學做出革命性貢獻卻無法學會系鞋帶的怪才。實際上,自閉癥患者跟天才畫不上等號。他們比常人對觸覺、聽覺敏感,但他們中也僅有約10%的人有某一方面的超長技能,如機械記憶、繪畫、音樂等,也只是單一地發展,并不完全滿足成為天才的條件:高智商、高創造力、非智力因素、個性因素等。
誤讀五:他們多是“傻子”
請不要武斷地說,他們是傻瓜。通俗點說,他們是能學會,卻不愿意學;智障兒童是愿意學,卻學不會。目前的兒童智商測試量表,比如公認的韋氏量表,是給能正常交流的人設計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無法斷定自閉癥兒童的智商是真的不如人,還是完全沒被測試出來。很多自閉癥孩子學東西很快,有些甚至可以完成大學課程。他們會自己上網、打游戲、網上購物,而這些他們的父母從來沒有教過他們。
誤讀六:高知、高收入家庭容易“中標”
自閉癥常被當成富貴病,許多越有知識、越有名譽、越有地位、越肩負重職的高知、高收入家庭,更容易“中標”。從臨床上看,大量自閉癥兒童來自普通家庭甚至貧困家庭。只不過高知、高收入家庭通常發現較早,也比較重視。而一般家庭對自閉癥要么不夠了解,要么就根本沒發現,很多孩子被誤診為精神病、智障而被送到精神病院,或被拋棄。
誤讀七:詩化的“星星般的孩子”
“他們來自遙遠的天際,一不小心跌落在了塵世。”自閉癥來自醫學,不是來自詩歌。人們把最美麗的比喻給了自閉癥孩子,說他們是懸掛在天空中的星星,有著天使般的容顏,卻喜歡沉睡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的世界真沒有人們想的那么快樂—求醫、求學、培訓、寄養,他們的父母四處碰壁。由于公眾不了解,家長需要獨自面對困境,他們和孩子一樣孤獨。
誤讀八:無藥可治,所以要放棄
家長是孩子終身的老師。你必須放棄你的假設,學會用比你想象的還要更基本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使孩子明白你的意思。你得拋棄你熟門熟路的那一套,放下架子,讓孩子教給你一點他的語言,領你走進他的世界。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訓練被認為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而且2歲~6歲是最佳的治療時間段。治療后許多孩子生活能夠自理,甚至能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