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么多小紅帽的故事,這次讓你見到真的!
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有無數的童話故事陪伴,白雪公主、灰姑娘、小飛俠彼得潘...但是有一位,堪稱是每個人的第一個童話故事,它已經流傳了超過10個世紀的時間,它的故事幫助一代又一代的小女孩變得更加勇敢和聰明,那個標志性的紅斗篷是我們對她最深的記憶——小紅帽。
《小紅帽》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4月26日-28日
跨越10世紀的長壽小紅帽
《小紅帽》的故事很早就在歐洲流傳,最早的以文字形式出現的《小紅帽》版本出自法國,1697年被夏爾·佩羅收錄進其文學集《鵝媽媽的故事》之中。故事中的那頂“紅帽”在該版本中首次提及,成為之后流傳的藍本。大多數人從《格林童話》中認識這位勇敢的小姑娘。這一次,帶你認識一個講法語的小紅帽。
從前有一個小女孩,她有一個住在遠方的年老外婆和一個終日忙碌無法陪伴她的媽媽。小女孩常常感到孤單,便迷戀上了讓自己害怕的游戲,這是她趕走孤單的唯一的方式。有一天,她決定一個人上路,于是在一片樹蔭下邂逅了一只她前所未見 的“非常美”的動物——一只狼。
舞臺之上,三代人,三個女性,面對著生命中的那只“狼”。她們之中誰是最害怕的那一個?是她們?還是站在她們對面的那只同樣孤單的動物?成長的欲望與恐懼,生命中的相遇與孤獨,如同深深植入我們身體中的 DNA,從一代人到另一代人…
為愛女而作
喬埃爾·波默拉是歐洲當代最受矚目的法國戲劇家,是當代法國乃至歐洲戲劇無人比肩的開宗立派者。他的創作之于今日法國戲劇的意義等同于彼得 .布魯克之于七八十年代歐洲的意義。12歲他第一次登上阿維尼翁戲劇節的舞臺,從此迷上了戲劇藝術。1990年第一次將自己寫作的劇本《通向達咯爾》搬上舞臺,并借機成立了自己的路易·霧靄劇團。“路易”是波默拉父親的名字,亦有光明之意;“霧靄”象征著波默拉對未知世界的探尋,也代表著藝術家的戲劇美學追求。
喬埃爾·波默拉
劇本寫作與舞臺導演是波默拉創作中平行而交互的兩個部分。在法國,戲劇界稱他“作者—導演”,因為他只執導自己創作的劇本。自2006 年起,波默拉編劇導演的作品《這個孩子》、《我冰冷的房間》、《商人》、《小紅帽》、《灰姑娘》、《會好的路易的末日》等數十次獲得法國及歐洲各項戲劇大獎,如莫里哀戲劇獎、戲劇評論獎、法國戲劇文學會最佳編劇獎等。2023年,法國政府授予他法蘭西文學與藝術軍官勛章,以表彰其為法國戲劇所作出的貢獻。2023年,法蘭西學院將戲劇大獎授予其全部戲劇作品。
導演喬埃爾·波默拉說:“《小紅帽》是我第一部以童話為藍本的舞臺作品。這部劇是我為我的小女兒創作的,在創作過程中我也在思念著我的母親。我希望給今天的孩子們講述一個當下的故事,希望寫出不同于以往,屬于我自己版本的《小紅帽》,依舊是關于一個小女孩獨自離家去見她的外婆的故事。她在穿越鄉村和森林時,遇上了一匹狼。但我希望在我的創作里,人物和每個情節都足夠簡單,也足夠真實。于我而言,很看重于人和自然,人和動物之間的聯系。他們有危險、神秘和未知的一面,但同時也是美麗和神奇的。而正是大自然和動物的這一面讓我們為之神往,這也是我在這部作品里一個重要的命題。在我們的孩童時期,總需要面對各種恐懼。于我而言,安撫孩子的恐懼也意味著可以更好的理解這種情緒隱藏下的另一情緒:欲望。從一代人到另一代人,成長的欲望與恐懼,生命中的相遇與孤獨,通過劇中的人物以一種隱喻的方式呈現,我想這大概是這個故事讓人著迷的原因吧,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
《小紅帽》是導演為其女兒而作,更是為世界各地的男孩女孩而作。喬埃爾·波默拉12歲便登臺演出,他深知舞臺表演的力量。以一位導演的身份,更是以一個父親的姿態用舞臺闡述這個童話故事,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恐懼和困境。
不可錯過的中國首演
《小紅帽》2004 年6 月在法國國立布雷提尼劇院首演后,15 年來載譽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邀請從未間斷。該作品于 2006 年受邀參加阿維尼翁戲劇節 IN 單元,之后又被包括法國奧德翁國家劇院(歐洲劇院)的多家國力劇院和藝術節邀約。先后受邀去到了美國、瑞典、西班牙、俄羅斯、比利時、意大利、瑞士等世界各地多個城市進行巡演,截止目前,劇團已累計在法國各地及海外巡演近 1100 場。
經過八年的溝通和努力,iDrama戲劇和中法縱橫提前兩年的協調,及法國使館的大力支持,波默拉的作品首次來到大陸演出。作為2023 年“中法文化之春”的重點推薦劇目,《小紅帽》首次來華演出,讓你見到一個熟悉的新面孔——講法語的小紅帽。
黑暗劇場,暖心上演
波默拉重視人在社會中的存在感,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有對這一存在感的思考與質疑。在戲劇美學層面,他總是能以凝練、詩意、充滿想象的空間,調動觀眾感知系統與潛意識的戲劇語言,帶給人長久而彌深的觸動。這份觸動延綿于劇場之上,時間之外,如影隨行,喚醒那個你所不知的自我。
“舞臺寫作”是波默拉重要的創作方式。他曾說:“我不寫劇本,我寫的是演出,就是這樣,我不會說我要寫出戲,我不會去想文本,文本是后來才有的,是戲演完后留下來的東西。”在他看來無論是真實還是想象,有形還是無形,文本的創作與舞臺的創作應該是同步的,兩者共同構成創作的節律。所以在波默拉的創作過程中,劇本創作并不先于導演工作之前,而是伴隨創排的整個過程的,很多時候他寫出的是一個框架或者只是先寫好一部分,然后通過與演員在排練過程中的嘗試,進行修改與調整,這是一個不斷碰撞,不斷推翻又不斷重建的過程。
“黑暗劇場”是波默拉的又一美學標簽。他認為劇場是能夠讓大家重新感受到自己存在感的場所,是一個可以讓人進行質疑,進行體驗進行思考的場域,是一種具體的哲學實踐。他認為劇場所捕捉的不是真相,而是真實。而真實是充滿矛盾的,因此除了語言,他調動舞臺上的一切媒介表達:演員的身體與動作,舞臺美術,燈光,音效,空間調度都在共同書寫劇本,塑造空間,呈現演出,所有這些媒介都在舞臺上同時起作用。演出本身也融合了多種層面的真實:舞臺表演的真實,演出中被呈現的現實,以及被虛擬化的真實情境。波默拉游走在這些矛盾的多種真實之中,勾勒出了它們細微的差異與令人難以察覺的地帶。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小紅帽》,或許你已經為人父為人母,重溫你的童年,或陪伴你的孩子正在經歷的童年,讓這位小姑娘再為你講一次她與森林的故事,讓舞臺給予大孩子和小孩子愛的童話力量。
★ 演出信息 ★
《小紅帽》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4月26日-28日
閱讀原文 直接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