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成長視窗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和兒子討論后認為這個說法是錯的,那是為了安慰失敗者或者失敗者自我安慰的一個托辭而已,我們認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一個人如果經歷了多次失敗,容易喪失自信心,容易產生自卑、畏懼等心理。如果一個人經歷了很多失敗依然不屈不撓非常努力,他最后獲得了成功是因為他本身性格的堅強,并非是因為之前的失敗造就了后面的成功。一個淺顯的案例就是失戀次數多的人往往不再相信愛情了。
我相信孩子的自信心是靠一次次的成功培養起來的,挫折教育或故意讓孩子經歷一些失敗可以打掉孩子的驕傲情緒,可以讓孩子知道天高地厚,但挫折教育就像感冒,孩子偶爾得一場可以增加抵抗力,多了就傷元氣了。多讓孩子嘗嘗成功的滋味才會讓孩子的自信心一步步加強,而充滿自信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兒子剛上初中沒多久,周末我陪他在公園劃船,他突然告訴我說想競選學生會主席,我覺得挺奇怪的:他性格比較文靜,在小學里從沒當過班干部。但我覺得這是他的一個進步,要幫助他成功。
我問:“兒子,你們剛開學半個月,幾百個同學里你認得多少人?”他說班里的同學還認不全。
我告訴他,既然同學們互相還不認識,那么什么人會被選為學生會主席呢?肯定是在臺上競選演講最棒的人。誰在臺上演講得精彩,大家就會投誰的票,誰就可以成功當選主席。
接下來我們邊劃船邊詳細討論了競選演講的內容:如何用幾句精彩的開場白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如何表明自己的能力,取得同學們的好感,最后如何用慷慨激昂的幾句話結束演講。我們討論好演講大綱后,兒子又練了兩遍。
兒子回校后第3天,打電話回家說競選成功了,他當選為學生會副主席。因為在他前面出場的一個競選對手的演講非常棒,獲得同學們雷鳴般的掌聲,我兒子覺得這個家伙肯定能當主席,和他競爭會吃虧,所以上臺演講時臨時改了開場白:“剛才這位同學的演講非常精彩,我投他一票。他當主席,我覺得我可以做他的副主席。”同學們報以掌聲和笑聲。后面的演講很成功,結果兒子競選為副主席。
高二文理分科后兒子進了學校的理科重點班,不過在班里成績排名是倒數幾名,這讓他明顯自信心不足,缺乏自信一定會讓他的學習受影響。我和他談話,我說:“像你們這樣的重點班里面可能會有些天才型人物,這種人的特點是天分很高,理解能力超強或者記憶力超強,你看10遍背不下來的課文,可能他看一兩遍就背下來了。”他說:“真有,班里總考第一第二的那兩個同學也沒見他們特別刻苦學習,但每次考試就是最厲害。”我說這樣的同學不會多,不超過5個吧。他說不會,班里就那兩個。我說,天才人物是“稀有動物”,咱不跟他們比,但班里第三名之后的那些同學成績好就是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技巧等其他因素造成的了,他們能做到的你一定也可以做到,不就是一些技巧方法加努力嘛,你琢磨琢磨也能弄出一套你自己的東西來啊。
兒子想了想,說,還真是這么回事,頓時就有信心了。我們一起畫出學習曲線,計劃什么時候趕超多少名,加上用“木桶理論”等學習方法,每個學期都進步一大截,終于成功實現了自己理想的目標。積極的自我暗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己認為自己不行了,自我否定的結果就是真的不行,充滿自信則會讓孩子更優秀。
兒子高中階段喜歡上了魔術,我就鼓勵他練,高考復習太辛苦了,需要一些換腦子、分散注意力的愛好。那段時間我帶兒子參加一些朋友的聚會,每次都要讓他表演魔術,每次他都會得到很多鼓勵。上大學后學校舉辦迎新生聯歡晚會,他拉上幾個同學排練了一個大型魔術表演節目,獲得了成功。大一交流到美國,春節時舉辦了中國留學生迎春晚會,他表演魔術又獲得了成功,觀眾的掌聲讓他非常開心。
兒子失敗的時候,我不會去打擊他。有些家長可能覺得應該去安慰安慰孩子,其實有時候不去提那件事,孩子心里會更好受些。比如有一次他考試發揮失常,成績比較差,他和媽媽說了,我知道后沒去安慰也沒去鼓勵,權當沒發生過一樣。兒子自己好好努力了一段時間,終于把成績趕回來了,我才告訴他這就是“知恥近乎勇”,我知道他一定行的。
每一次成功都會增加孩子的自信,每次自信心的增加都會讓他更有信心去爭取下一次的成功,這樣才會進入“正反饋”狀態,這就是所謂的“良性循環”。所以在我的教育理念里,孩子可以“摔跟斗”、可以失敗,那是他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我必須創造更多機會讓他享受成功的喜悅,我相信成功才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