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的另一版本-人與社會
高鐵站候車室,身邊坐著農民工模樣的男子,帶著他的兒子,五六歲的樣子。男孩穿件嶄新的紅T恤,牛仔短褲,一看就是出門的行頭,但腳下的鞋子已經非常舊了,看不清原有顏色的塑料洞洞鞋。
男孩嚷著要喝麥當勞的可樂,不遠處就有麥當勞,他們剛從那個地方經過,父親說可樂太貴了,不如下了高鐵再買,站外的可樂才三塊錢。“拉鋸”一會兒,男孩妥協了,不過看著男孩失望的眼神,父親不攻自破地也跟著妥協,見我腿上攤開一本書,覺得我是個讀書人,值得信賴,就托我幫忙照看一下男孩,他買了可樂就來。
男孩坐在一大堆行李上面,昂著小腦袋,向父親的方向期盼著,我問他:“你幾歲?”男孩回答:“七歲啦!”沒等我開口他又補充:“我要上學了,我馬上就要讀一年級了!”不遠處,那個父親正在排隊,不時回頭看看,看見兒子在張望,他微笑著,用手勢示意馬上就好,不要著急。過了幾分鐘,他端著可樂往回走,一臉慈愛地將可樂放在男孩伸出的小手上,看著兒子喜滋滋地喝可樂,他眼神里全是滿足。
還得等十來分鐘才能檢票,我們去的是一個方向,就聊了一會兒,他說他從老家接來的兒子,帶兒子坐坐高鐵開開眼,帶到城里讀書要比在農村老家條件好,再說了,孩子大了,少不得父母的教育。
我問孩子媽媽怎么沒一起來,他臉色黯然,小聲回答孩子媽年前已經去世了,胰腺癌,家中所有的錢都花光了,病也沒能治好,走得特別快。
男孩過來,倚在父親的懷里,父親的話題頓時轉個方向,說去年大女兒就已經接來了,今年才接的兒子,大女兒很懂事,今后可以帶弟弟一起上學放學,回家后還能幫忙做家務。
再一細聊,他兒女們就讀的小學,我表哥就在那里當校長,我聽說過那所小學,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是農民工子弟,孩子們生活條件普遍不好,但都是一些非常質樸的孩子。
就要檢票了,父親將行李背在身后,兩手還要各拎一個袋子,騰不出手牽兒子,就叮囑兒子拉著他的褲腰帶,一秒都不能松開,不然就會丟掉,再也找不著爸爸。男孩牢記吩咐,小手抓得緊緊的,眼神認真嚴肅,雖行色匆忙,卻有著一種默契與合拍。
前不久看《爸爸去哪兒》,一群明星父親與“金枝玉葉”、萌態十足的孩子們走出家庭的體驗與互動,突然想起車站偶遇的農民工父親,相比較,后者的親子互動,出自社會底層,環境的艱苦,經濟的窘迫,所遇的障礙與困難,是前者從未體驗過的吧,唯一的相同點,是那發自內心的愛子心,是相同的深厚。我覺得,《爸爸去哪兒》節目制作組應該拍一季農民工版,不閃耀,沒有明星的光環與氣場,但連接現實,或許還有點沉重,但那也是父子情的真實呈現,農民工孩子的爸爸去哪兒,會有導演去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