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堰"雙子塔"的故事......
原標題:探秘古堰"雙子塔"的故事......
又見都江堰ID:youjiandjy
雪山里的公園城市,又見都江堰一切美好......
都江堰,這座城市綠翠浸潤、風光旖旎,自然風光如詩如畫,山、水、道、熊貓等元素聞名于世。
在其12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3處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52處都江堰市文物保護單位,各種歷史文化遺存展示著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
奎光塔,中國層數最多的古代磚塔;魁星閣,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2023年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們被稱作都江堰的"雙子塔"。
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時光里,隨著文字和鏡頭,去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吧~
魁星閣
獨立寒秋佑文風
灌縣文廟背靠都江堰的玉壘山,是一處絕佳的風水寶地,在玉壘山兩支脈之間呈階梯狀依勢而上,東邊的支脈名金龜山,較之于西邊的支脈盤龍山低一些,清乾隆年間“建閣于上以振之”,這就是主宰文運和文字興衰之神的——魁星閣。
魁星閣位于文廟北隅文筆山上,為仿樓閣式空心磚石塔,平面呈六角形,六層六檐,高26.61米,底層圍寬18米,飛檐翹角,逐層漸次縮小。清《灌縣志》這樣寫道:魁星閣在廟左文筆山,系乾隆二十五年,水利同知李演兼攝縣務募眾修建。
圖據張銓生
據資料介紹:“魁星閣”在都江堰市區北金龜山上,俗稱“紅塔子”。古代學宮在城北,“負玉壘,瞰岷江,左右兩峰并峙”,東邊一峰“形勢稍弱,昔人建閣于上以振之”?!白蚤w廢而文風寢矣”,清代灌縣教諭朱紹顏倡捐重建。2010年11月,魁星閣按原有形制、結構、材料和工藝恢復重建。
圖據麻辣社區
對過去北街小學和都江堰中學的學子而言,紅塔子是記憶深處的地方,同學們相約到這里游玩,紅塔已然成為當年同學情的見證。
圖據青城山都江堰
應該說,都江堰文廟及魁星閣作為儒家文化遺存,已成為“三遺”之城——都江堰市崇文重教的傳統象征,而兩者也承載著都江堰人對知識的崇尚與向往。當游人來到這兩處古建筑,也不免文思悠悠,文情斐然。
圖據麻辣社區
奎光塔
中國層數最高的古代磚塔
都江堰市奎光塔位于奎光路101號奎光塔公園內,始建于明代,重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塔高52.67米,重約3460噸,為17層密檐式六面體部分雙筒磚砌古塔,是我國層數最多的古代磚塔。
明代,灌縣為蜀西風水寶地,西北有諸山環抱,南有岷江滔滔奔流,這里本應是人杰地靈、人文薈萃之地,卻一直文風不振,中舉者寥寥。當時有人建議在城南低洼處建一座高塔,形似文筆,以補風水之缺,于是便建成一座石塔,取名“奎光塔”,這便是今天奎光塔的前身。
到了明末,一場大洪水將奎光塔沖毀。歷史的車輪行進到清道光十年(1830年)秋的一天,廣西桂林進士周因培被朝廷選派到灌縣出任知縣。周因培精通風水地理、圣賢之學。為了振興灌縣的科舉和文風,他帶頭捐錢,決定重修奎光塔。
圖據張銓生
因年代久遠,古塔舊址早已渺無蹤跡,周因培通相學與天文學,一天,他登上文筆山,向城南望去,只見平林漠漠,稻浪翻滾,似有地靈之氣。夜晚,他驚喜地發現:北斗魁星與魁星閣塔尖兩點連線向南延伸處,正是他白天所心儀的塔子壩那片田野。第二天,他興沖沖來到塔子壩,命人除去荒草,刨開泥土,竟然與古人不謀而合——挖下去幾尺后,正是古人建塔的塔基。
圖據麻辣社區
至1832年的兩年間,明代奎光塔舊址上,一座高50多米的十七層密檐式六角磚塔建成。新奎光塔建成后,毫光萬丈,雄峙都江,江風吹來,102個鍍金塔鈴,叮當鳴響,有如韶樂。
圖據折耳兔
近年來,奎光塔再次維修加固,古塔搖身一變,成為占地23畝的奎光塔公園。公園內有都江堰市博物館、奎光書院,許多書畫攝影展覽、非遺民俗展覽經常開展,成為市民休閑娛樂、賞學藝術、陶冶情操的文化場所。
隨著初冬時節的到來,奎光塔公園自然也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象。 青磚紅墻、飛檐翹角與季節變幻的相遇,一幅幅古韻盎然的畫卷就此展開。
這個時候,記得一定要抽空來這里轉轉哦。
“水走山飛去未休,插天一塔鎖江流”。許多年過去,因為這座古塔,這里有了一個以塔命名的屬地街道——奎光塔街道。作為都江堰的標志性古建筑,奎光塔靜默莊嚴,鈴聲叮當,靈動而生氣的矗立于川西大地上……
小編按: 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時光里,去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吧。文章綜合每日都江堰、 麻辣社區中西醫等, 圖據阿雅、折耳兔、陳強、張銓生、麻辣社區中西醫等老師,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主 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傳部
主 辦:都江堰市互聯網信息中心
都江堰市融媒體中心
值班編輯:彭利娟 陳 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