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夫喪子后,81歲奶奶在零下40℃獨居11年:看完她的故事,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孤獨
作者:益美君
編輯:慈懷讀書(ID:cihuairead)
當代年輕人,囿于孤獨里。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到處走走停停。
一個人讀書,一個人寫信,一個人與自己對話談心。
白天癱坐辦公椅,想找人聊天,翻爛好友列表,找不到合適目標。
夜晚回到出租屋,刷手機。手機熄屏瞬間,屏幕里倒映出一張寫滿孤獨的臉。
尼采說:孤獨不是來源于無人陪伴,而是不能與自己溝通。
在北方以北的貝加爾湖畔,一位被稱為“全世界最孤獨的女人”的奶奶,將用她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
內心豐盈,便不懼獨處。
圖源:電影《返老還童》內心豐盈
遠勝繁華萬千
在李健的歌里,貝加爾湖畔“春風沉醉”、“綠草如茵”、“清澈又神秘”。不過真實的貝加爾湖畔遠沒有歌里那般浪漫多情。
柳博夫·莫爾霍多娃居住在貝加爾湖湖畔最大的島嶼奧利洪島上。
這座島每年有一半的時間被冰雪覆蓋,最低氣溫在零下40多度。干燥的空氣迎面刮來,凌厲得像柳博夫老人腳下的冰刀。
她已經81歲,但這里顯然不適合養老。
最近的醫院在60公里外,日常想買東西要去幾公里外的鄰村。
原本生活在這里的居民陸陸續續搬走,只剩柳博夫一家。
后來,她的長子、長女以及丈夫也相繼去世。
天地一片白的冰雪世界里,只剩她佝僂的身影。
人到耄耋之年、身旁沒有親人朋友、周邊沒有娛樂場所的她,有資格孤獨。
可是她說:
“我過得很充實,我的內心平靜而堅定,盡管我現在后背都挺不直。”
她養有3只貓、4條狗、11頭奶牛,以及一群雞。
每天5點起床享用完早餐后,她會提著桶去湖邊鑿冰取水給動物們喝。
接著她將奶牛趕去山坡吃草,給貓貓狗狗喂食,和它們說話。
家務之外,她還愛滑冰。
她的冰刀今年“74歲”,生銹但好用。它是柳博夫父親親手打造,制作過程很簡單:將兩片鋼鋸片插進木頭中,再用繩子綁定在毛氈鞋上,一雙滿載著父愛的冰刀就此完成。
她常穿著冰刀馳騁在光滑而堅固的冰面上,像一位不墜青云之志的戰士,正在巡視她忠實的戰場。
奶牛跑太遠,她滑冰追回;
需要買東西,她滑冰去買;
當地的滑冰比賽,她踴躍參加。
可你若以為她的愛好只有滑冰,那就太小看老太太啦!
刺繡、編織、數獨……多種多樣的興趣將她的生活塞得滿滿當當,再騰不出時間去理會孤獨。
她不抵觸社交,可沒有社交,她照樣過得很好。
不是她年歲漸大,感官遲鈍,感受不到孤獨,而是她內心充盈,有優秀的與自我、與世界相處的能力。
她的靈魂不需要找到一處穩定的寄托之所,因為它正高傲地掠過長空。
忽有談話的欲望
環顧卻無一人
群居在繁華都市里的年輕人的生活,本該比獨居在貝加爾湖畔的柳博夫過得更精彩紛呈。
可現實,往往不如人所愿。
年輕人的孤獨,從失去客廳開始。
對“漂”在都市里的打工人而言,獨居是種奢侈。
根據《2023年輕人租房大數據報告》顯示,90后、95后選擇合租的比例超過八成。
合租意味著,租客沒資格擁有屬于自己的客廳。
要么,客廳變成公共領域,合租者小心翼翼地使用,生怕被扣上“多占空間”的罪名;
要么,客廳被隔斷成簡單的臥室,房子從N室1廳變(N+1)室1過道。
想在客廳里宴請朋友、舉辦派對,或與三五好友舉杯對酌、閑話當年,可謂是癡人說夢。
下班后回到所謂的“家”,房門一鎖,世界只剩自己。
假如林徽因是現代打工人,那冰心只能寫《太太的單間》。
隨著客廳一塊“消失”的,是年輕人下班后的社交。
前幾年,某外賣平臺發布過一份《“空巢青年”生活報告》,報告里說:
空巢青年排解孤獨最常用的方式,是閱讀、看電影。
簡而言之,就是自己跟自己玩。
社交經驗越少,社交能力越差,于是社恐群體越壯大,涌現出大批“精芬人士”。
“芬”指芬蘭。
芬蘭人極度抵觸與他人交流。
他們排隊會間隔至少1米,時刻保持完美的核酸距離;
公園椅子會朝向不同方向,眼神對視仿佛是件違法的事;
商場會準備兩種購物籃,一種寫著“我需要幫助”,另一種寫著“我自己就行”。
簡直是社恐的天堂。
圖源:好看視頻但恐懼社交代表年輕人不需要陪伴嗎?看逐年繁榮的寵物市場就知道:年輕人渴望溫暖。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寵物數量是1.3億只,到2023年這個數字增長到2億。
同時,2023年我國的“貓奴”高達3225萬,比2023年增加524萬。“鏟屎官”的數量則是3619萬。
如果說養貓貓狗狗的人只是中度孤獨,那么高度孤獨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教鸚鵡說話了。
雖然只是機械式的學舌,但它好歹也給房間帶來了些許虛假的生機與活力。
在一個個布置簡單、空間狹小的單間里,無數年輕人正與放肆擴張的孤獨搶地盤。
與自我和解
獨處≠孤獨
孤獨敗走貝加爾湖畔,獨處的柳博夫用生命詮釋何為活得精彩。
幾百年前的南宋,也有一位獨處且活得精彩的人,他叫宗少文。
宗少文愛好遠游,年輕時常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閱遍高山大河。年歲漸大后,身體撐不住長途跋涉,再無力氣尋山訪友。他便把走過的名山大川如數畫在紙上,一幅幅或壯闊或飄逸的畫作,掛滿整面墻。
從此他每日撫琴自娛,長年累月的,竟讓紙上的群山也發出回響。
斯是陋室,惟吾自由。他在“單間”里縱橫天地,遨游四海,盡情享受“心有天游”的快意。
他獨處,但不孤獨。他腳步未動,但靈魂已日行萬里。
畫紙上的群峰湖泊依舊沉默,可我想,他在自己豐盈而廣闊的小世界里,定能聽到山間流水鳴濺濺。
幾百年后的現在,城市的格子間里到處都是獨處的年輕人。
他們普遍空虛、焦慮且迷茫:
對工作不甚滿意,又不敢隨意裸辭;
對生活無能為力,壓力一重接一重;
對未來迷茫困惑,尋不到確切出路。
于是孤獨趁虛而入,從一個單間漫延至另一個單間。
圖源: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馬克斯威爾·馬爾茲曾說:“能與自己娓娓而談的人,決不會感到孤獨。”
是啊!
當你學會與自我和解,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挖掘潛藏在生活細節里的點滴快樂與幸福;
當你真正擁有打心底里喜歡的愛好,并為此付諸行動;
當你把生活塞得滿滿當當時,你會驚覺:
孤獨就像一盤散沙,都不用風吹,走兩步就散了。
在《橫空出世》《都挺好》《是否》里有精彩演出的著名女演員——陳瑾,在某次采訪中說道:
“一個人一輩子,始終是跟自己相處。”
人孤零零地來,再孤零零地走,“學會與自己相處”是生命留給我們的作業。
但凡是作業,總歸是越早寫完越好。
最后我想用《百年孤獨》里的一句話來結尾:
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后便是成長。
愿我們都能成長為不孤獨的大人,在生命長河里肆意地去跑,去跳,去漂亮地倒掛金鉤。
*注:配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