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一)
中國古代寓言歷史悠久。從先秦到清末,留下的寓言難以計數,其中有口皆碑的經典作品就舉不勝舉。古代寓言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國家治理、世態百象、為人處世、修身養性、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等許多方面,這些內容包含著社會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
寓言中的智慧,會給人的一生帶來無窮的啟迪。人們在兒時讀過的寓言,到老都不會忘記,就是因為寓言的智慧不會隨歲月的逝去而消失,它會隨著人們人生閱歷的豐富而更加深刻地留在人們的心里,讓人們終生受益。
1、社廟之鼠
老百姓用一根根木棒連成柵欄,在上面涂上稀泥,為土地神建成了社廟。為了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他們經常來給土地神敬獻供品,從來不敢冒犯土地神絲毫。
有一群老鼠跑進社廟,在泥木墻中和土地神泥像的肚子里打洞。它們隨時偷吃供品,吃飽后在廟里又吵又鬧。老百姓知道后,恨得咬牙切齒,想用水去灌鼠洞,又怕沖壞神像;想用煙火熏死老鼠,又怕燒壞木柵欄,只好干瞪著眼咒罵老鼠。這下老鼠更得意了,在社廟里橫沖直撞,肆意搶吃供品。實際上,老百姓并不是沒有辦法去根除它們,而是不敢去毀壞社
——選譯自《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寓言啟示;那些貪官污吏就像許多寄身于社廟中的老鼠,因為有庇護所,老百姓很難把他們除掉。
2、鄰父舉目
有一個人,他的兒子蠻橫兇惡,到處惹是生非,欺負別人。一天,他的兒子又闖了禍,氣得他用鞭子狠狠抽兒子。鄰居一位老翁看見后,也急忙從家里拿來一根木棒幫著打。那位父親驚訝地問老翁:“你為什么打我兒子?”老翁回答說:“你不是在打他嗎?我打他是順著你的心愿啊!”
那位父親不滿地說:“責打兒子是我的事,你這樣做難道不荒唐嗎?”
——選譯自《墨子·魯問》
寓言啟示:逾越自己的職責,超出相應的程度去懲罰犯錯誤的人,這樣的做法很荒謬,不會有好結果的。
3、葉公好龍
葉公非常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雕著龍,在各種酒具上雕著龍,在廳堂、臥室、書房的墻壁和柱梁上到處都雕著龍。人們知道他如此喜歡龍,便四下傳說。
有一天,天上的真龍聽到了這件事,心里十分高興,它騰云駕霧,從空中降落到葉公的庭院中。龍把頭伸進書房的窗戶里探望,長長的尾巴蜿蜒伸展到廳堂當中搖動。
葉公子看到真龍,嚇得面如土灰,失魂落魄地逃離了家。
其實,葉公并不是喜歡真正的龍,而是喜歡那些看著像龍而并不是龍的東西。
——選譯自《孔子集語》引《申子》一文
寓言啟示:一些人表面上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并非真正愛好,只是用以裝飾門面,圖個虛名。
4、庖丁解牛
庖丁給梁惠王表演宰牛的本領。他站在牛的跟前,手按著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蓋抵著的地方,都噌噌作響。刀進牛體,骨肉分離,唰唰有聲,無不像音樂一樣,既合乎《桑林》舞曲的旋律,又符合《經首》樂章的節奏。
梁惠王看得目瞪口呆,好一會兒才驚嘆地說:“啊,好極了!你宰牛的技術怎么這樣高超嫻熟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愛好的是探尋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技術的追求。我開始宰牛時,看到的都是完整的牛。三年后,在我眼里就沒有完整的牛了。到了今天,我只用心神和牛接觸,而不必用眼睛去觀看。感覺器官已不起什么作用,只靠心神支配刀的操作。我這把刀用了十九年了,宰的牛也有幾千頭,可是刀刃還像剛在石頭上磨過一樣,解牛時游刃有余。
我按照牛體的自然結構,把刀砍進骨節間的縫隙處,再順著縫隙分離骨肉,完全按著牛體本來的結構,游刃有余。這樣,整頭牛的骨肉就‘嘩嘩’解體,像沙土散落堆積在地上一樣。解完牛,我才提刀站立,從容而滿意地環顧四方。然后,把刀擦得干干凈凈,收藏起來。”梁惠王聽完后,對庖丁說:“講得妙極了!聽了你這番話,我懂得養生的道理了。”
寓言啟示:只要通過長期的實踐,善于探索,就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使復雜艱難的問題易于解決。
我是幸福孕孕,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有愛有思想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知識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溝通交流,讓育兒更輕松,讓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