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拍那雙流淚的眼睛-人與社會
“你媽媽是什么時候去世的?”
“今年3月30日。”
“你爸爸呢?”
“去年11月10日……”
電視臺的記者,正在采訪一位13歲的女孩,因為父母雙雙過世,她成了無助的孤兒,獨自生活在一座破落的院子里,自己做飯、洗衣。
由于長時間自己生活,她變得不愛說話,面對記者的提問,她明顯想要逃避。背轉過身子,低著頭,輕輕撥弄地上的小草。
沒有抱怨,也沒有痛哭流涕,只有令人難堪的沉默。
為了拍到理想的鏡頭,記者開始啟發式提問:“你媽媽對你好嗎?”
“好。”
“怎么好呢?”
“天天為我做飯,送我去上學……”
“那,你爸爸對你好嗎?”
“好。”
“怎么好呢?”
“爸爸有病,身體不好。那時,我住學校。有一次,要上學去了,媽媽已經給過我錢,爸爸卻悄悄又塞了一些錢過來。我不要,他一定要給……”話未說完,女孩的眼淚,如斷線的珠子般滾滾而下。所有偽裝起來的堅強、冷漠,瞬間層層剝落。
一只黑色的小狗跑來,靜靜依偎在小主人的腳下,女孩伸出手去,愛惜地撫摸著它:“現在,每天陪著我的,只有它。它是我唯一的伙伴。”
“媽媽的病,本來快要好了。可爸爸突然離開,她受不了,就又病倒了……”
記者沒再提問,女孩卻斷斷續續地說著,仿佛在自言自語。
鏡頭一直對著女孩的臉。
因為缺乏營養,缺乏陽光,缺乏關愛,這張臉那么蒼白。
蒼白的臉上,俊俏的大眼睛,一直飽含著淚水。
隨著女孩的述說,淚水如小溪,淌個不停。
眼淚,一直是鏡頭里的焦點。在鏡頭的咄咄逼視之下,女孩的自尊,碎落一地。女孩的脆弱,無處逃避。
也許,他們真的是想幫她,但這種居高臨下的方式,真的讓人心里非常不舒服。
記者又問:“你有什么愿望嗎?”
“有,我想回到從前,哪怕只有一天也好。爸爸還在,媽媽也在,我們一家人都在……”這次,女孩再也控制不住,放聲大哭。
鏡頭,緊緊追趕著那張淚水縱橫的臉。
能不能,不拍那雙流淚的眼睛?我想大聲喊,卻感覺那么徒勞。只好站起身,“啪”地關掉電視,伏在桌子上,淚水潸然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