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從中國“偷走”了科舉-新知探索
目前國際上的大學入學考試模式分為三大類型:一種是以中、日、韓等國為代表的“全國統一高考”模式,以分數取人,即所謂一考定終生,“學而優則仕”;再一種是以加拿大為代表的“開放、松散式”大學模式,甚至不考試都能上大學;第三種是以英、美等國家為代表的“等級測試”模式,將考試與開放相結合,取前兩種模式的中間路線,各高校自主招生權力很大,十分靈活。
其中英美國家的考試制度尤其讓國人青睞。那么,英、美的考試制度從哪來的?是自創的嗎?不是,是“偷師”中國科舉制度。
早在100年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即點破了:“現在各國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孫先生的這話是有根據的,并非臆斷。
14世紀,曾在中國居住過的歐洲人士將中國自隋唐以來實行的科舉考試,向本國作了詳細的介紹和推薦,英國當時的學術界和開明官員力主仿效中國文官考試手段,實行機會均等的公開考試。1853年,英國國王任命查理•特羅維廉和斯坦福•諾斯科特兩位爵士負責英國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擬。后來,他們向國會提交了《關于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報告中的主要觀點就是建議學習、實行中國的科舉制度,通過公開、競爭性的考試手段來招聘官員。
兩位爵士的報告被英國國會采納。此后許多歐美國家都把中國的考試制度“拿了過去”。
當時西方有人驚嘆,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一項偉大的制度,這一制度應該與中國“四大發明”一樣,是重要的發明創造,影響了全球的用人觀,直至目前,還有今后。
但是,為什么中國的科舉這一手段不僅被歐洲“拿走”,還反倒青出于藍勝于藍呢?原因一是考試內容落伍,二是考試模式未變。
中國傳統的科舉考試內容在長時間內呆板、重復、單調,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成為千百年來的必考科目,這些考試內容只靠死記硬背,固化了人的創造性思維。而西方則將文化、科技、實用多方面結合為一體,形成一種綜合的考察。
另外,歐美“科舉”中最重要的是口試和面試制度的確立,比中國的“殿試”———由皇帝一人御筆欽點,更為完善和科學。歐美“科舉”即使順利通過,還要實習和試用,至少半年以后才能正式上崗“當官”,而中國卻是“祖宗定下的規矩不能改”,一成不變,僵硬得不能再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