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他要成“蟲”-成功之鑰
在溫哥華教育局,我陪兒子去辦理入學手續。13歲的小兒子Adam,拿著一份課程表看了看,然后問我:“爸爸,看,我想上這個班,可以嗎?”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以不可思議的眼光看著他,挑戰似的問:“你想上這個烹飪班?”聲音里毫無疑問含著慍怒。
兒子聽了我的話,挺詫異,問:“怎么,難道你不喜歡我學這個?我喜歡。”
突然之間,我患了失語癥。為什么我對兒子自然流露的一種顯然不是不良習性的喜好,表示出這么大的反感?
我的陳舊思維,說白了就是從沒想過兒子將來也有可能做廚師,導致反感兒子對烹飪的愛好。這種思維,恰恰非常有害。
我假裝熱情洋溢地說:“我沒有不喜歡你報名上烹飪班。你當然可以去追求你的興趣,我們去報名!”
我鼓勵他。但聲音里透著虛假。我知道,帶兒子去報烹飪班,遠不如看到他喜歡拉丁文、微積分那么自豪。
兒子沒有理我。他已經從我的第一反應中感覺到了什么,像是被澆了一盆涼水。一次難得的父子交流。就這樣流產了。
回家的路上,我再也沒有和Adam談這個問題。天真貪玩的他,早就把這件事拋到天邊去了,但我一直在思考。
曾在中國長大又在西方成熟的我,從靈魂深處并不歧視廚師。我對廚師這種職業,充滿敬意,否則新東方廚師學校滿天飛。我們早就去打假了。在歐洲以及美國,人們對廚師這個職業的尊重,雖不如律師、醫生那樣至高無上,但好的廚師,也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臨到兒子表現出對烹飪的興趣時,我的本能反應還是露出了狐貍尾巴、精神盲腸。
我的本能反應,暴露了兩個問題:第一是如何對待孩子流露的天性;第二是如何對待廚師職業。父母挖掘或扼殺子女的興趣,說穿了都是從家長的立場出發,認為幼小的孩子無法決定。如何對待孩子的這種天性,是成年人巨大的責任。
萬一這么小就流露出烹飪興趣的兒子將來做了職業廚師,我還會喜歡嗎?想來想去,我也想不到任何不為他自豪的理由。事實上,仔細把這個前景往前推想,我還真的越想越激動!
我想:Adam個性活潑,喜歡時尚,朋友很多,13歲就知道梳妝打扮。偷噴我的香水……現在他喜歡烹飪,干脆因勢利導,讓他大力發展這方面的天分……對廚師職業充滿熱愛的Adam先生在職場上一路飆升,從廚師提拔為主廚,從主廚提拔為行政主廚,又從行政主廚提升為主管餐飲的副總裁,最后,占有公司一定股份,三十幾歲就退休,不必干活兒周游世界去了……再后來。學而優則仕,廚而優則“麥”——麥當勞的“麥”,Adam成為一名成熟、優秀、自信的廚師之后,決定自己開餐館做老板啦!做餐館的老板,一定要懂廚藝,否則,飯店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里,這樣的餐館很難做大做好——我的兒子也許沒有錢,那就找個有錢的食客,兩人一拍即合,Adam美食館開張啦!他的企業口號,我都替他想好了。
偷偷看著兒子,像天下望子成龍的父母那樣。我真想現在就看出他的前途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