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美國文科-精英譚
像中國高中里的許多尖子生一樣,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的陳鏞方也很向往美國的大學教育。但不同于其他同學,他并不鐘情于哈佛、耶魯這種被中國人視為“終極夢想”的美國常青藤聯盟名校。他申請了緬因州的一所小型精英文理學院———鮑登學院,并獲得了心理學專業的全額獎學金。入校后不久,他又輔修了經濟學,作為第二專業。
今年即將畢業的陳鏞方,深感受益于人文科學教育,遂與好友合著了《博弈美國本科———親歷文理學院精英教育》一書,希望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開闊國內學生和家長們的求學、擇校思路。的確,對于中國人來說,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常青藤大學總是如雷貫耳,而相對小型的文理學院實在冷門,鮮為人知。但這類文理學院的優勢舉不勝舉,鮑登學院的師生比例是1:9,教授們投入教學的精力遠遠大于個人科研項目。“鮑登學院教會我如何生活,而非僅僅是如何干活兒。”23歲的陳鏞方說,“人文科學是在塑造個人,培養思想。畢業之后你也許會丟掉大學4年里所學的大部分知識,但你獲得的是學習它們的能力。”
4年來,陳鏞方修過的課程包括藝術、嬰幼兒發展(并在鮑登兒童護理中心實習)、性經驗史(由同性戀者研究部開設)、美國內戰史,以及一些獨立研究課題,如“軟件的盜版”以及“中國首位女性統治者———唐朝女皇武則天”。最后一學期,陳鏞方選修了由一位前緬因州參議員教授的日本政治學。對于陳鏞方來說,印象頗深的一點便是課堂上師生間的緊密互動。“每個班的學生都不多,所以我們很容易和老師混熟。老師經常邀請我們去他們家里做客。在中國的大學就不太可能了,一萬多名學生呢。”
不少人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大談人文教育實在不夠實際。它畢竟不是那類“立竿見影”的專業,沒法在短時間內幫助改善就業前景。“在中國,老板要找的是畢業就能上崗的員工。誰愿意去再花時間和金錢培養一個畢業生的專業技能?”陳鏞方聳聳肩,“不過老板們常常發現,時間久了,這些文科畢業生的優勢自然顯現出來。”事實上,他所選擇的道路已在近些年來引起相當的共鳴,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開始申請美國的各種人文科學類院校。過去鮑登學院每年只有不到100個中國申請者,而如今已增至300人。
現在一些國內頂尖大學已經開始從文科學習方面著手進行試驗。上海的復旦大學引入了牛津和劍橋大學式的住宿學院結構,并打破一項傳統,將選擇專業推延至大二進行。廣州的中山大學走得更遠,他們專門建立了一個文理學院,開設中國古典文學、希臘語、拉丁語、自然科學和經濟學等課程,并選出30名尖子生作為一個測試組來上課。教授們表示,這種教育培養的是社會思想家而不是“暴發戶”。不過,另有聲音表示中國當務之急應該集中精力培養一批高級技師,來填補國家在各個產業中的人才空缺。
更深一層的質疑在于,中國的政治制度究竟能否支持這種西方非常普遍的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教育方法。以人文科學為本的香港浸會大學,在珠海建有名為國際聯合學院的合作院校。其執行副總裁埃德蒙德•郭認為,人們的態度正在變化。他指出,廣東的政府部門迫切希望結束該地區對于制造業的依賴,建立一個新型知識經濟體系。因此他們很贊同郭先生的辦學理念———本著全面培養一個完整之人的目的開設課程,讓學生從實踐經驗中學習,建立團隊合作意識,并接受情緒及敏感度訓練。21世紀的中國社會,需要發展得更加靈活,更加包容,更加敏銳。文科教育能使中國獲得更多的有用人才,并為這個多民族社會的合作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平臺。這才是中國眼下最為實用的經濟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