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毛竹撬起億萬財富-成功之鑰
毛竹是徐先豪最熟悉的“朋友”。一根毛竹,它的年齡和直徑,能破多少篾,能編多大的席,能打幾個筐……無須任何測量工具,徐先豪看一眼就知道。
徐先豪是福建莆田人,19歲便來到有中國筍竹之鄉之稱的福建永安跟篾匠師傅學手藝。三年后,他成了師傅手下技藝最好的篾匠。師兄弟幾個,有的繼續留在師傅身邊,有的去別的鄉村攬活,只有徐先豪選擇了北京作為他人生奮斗的第一站。師兄弟們都笑他,北京哪有農民,有誰要用籮筐?
師兄弟們說得沒錯。當徐先豪來到北京后,連續6天都沒攬到活,而身上只剩20多元錢,連回福建的路費都不夠。
北京什么地方需要竹編制品呢?想了一個晚上,徐先豪眼前突然一亮,北京人愛吃饅頭,籠屜用量一定很大。于是,他用僅剩的錢買了5根毛竹,做了一套四屜一蓋的籠屜,走進一家石油公司的食堂。可北方人都用慣了木制籠屜,食堂的師傅們對他的產品不感興趣。
徐先豪說:“我這籠屜比木制的密封得好,熱氣不容易跑掉,用它蒸饅頭肯定熟得快。而且非常耐用,就算你們兩個人站上去也不會塌,不信試試?踩壞了不用賠!”
兩個大胖子師傅見他說得這么認真,真站了上去。奇跡,籠屜竟安然無恙!
師傅們被他精湛的手藝驚呆了,當即請示領導,向他定做40套竹籠屜,每套260元。
徐先豪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的第一桶金,就賺到了師兄弟們不敢想象的天文數字。
第一筆生意,也讓徐先豪撬開了“以竹代木”的財富之門。他想,如果用我的手藝把竹制品做得跟木材做的一樣,而速生的竹材比木材便宜,原料又充足,那么一定大有市場。
根據這一思路,他發現磚瓦廠制作磚瓦時用的托板得用上好的木材才能達到耐磨的要求。竹纖維比木纖維要硬得多,能不能用毛竹來代替它呢?從三維圖紙的設計到設備的定做,從原材料的選用到竹片打眼加栓,每一道工序他都認真研究,反復試驗。他還特制了一把刀,可以方便地把竹節削平。幾天后,竹托板研制成功。由于竹托板比木托板便宜三分之一,很快他就在天津、北京找到了市場。僅這一項,就給徐先豪帶來了600多萬元的收益。
他還發現,使用板材最多的是建筑水泥模板,木模板使用四五次后就無法再用了,如果也用毛竹代替,一定更耐用,且成本更低。徐先豪的想法與國家林業局和中國模板協會的政策不謀而合,他們已經委托高校研制出了一種被稱為竹膠板的產品,并由湖南一家人造板廠率先生產。徐先豪看好竹膠板的市場前景,立即奔赴湖南,以其經營謀略和廣闊的市場營銷渠道,拿到了竹膠板的銷售代理。
賣別人的產品,不如自己生產。徐先豪回到福建永安,辦起了多家人造板廠,由于對毛竹特性了如指掌,他改進多項工藝并申請了專利。上海世博園、深圳中銀大廈、蘭州世紀大廈、新疆國貿大廈等全國眾多地標建筑工地都用上了他的產品。
因其半成品是手工編制的竹席,所以竹膠板還是一項利及千家萬戶的惠民項目。徐先豪改進了破篾機,然后免費配送給農戶,教他們破篾編席,他保價收購,以此帶動竹農增收。這樣,由他搭起的竹膠板、竹托板、竹箱板等毛竹開發運用產業鏈,現在每年創造的價值達數億元。
一位鄉村篾匠成長為企業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從自己最熟悉的手藝入手,一根毛竹也能撬起億萬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