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名人故事,解密猶太人的育兒觀,值得每個父母學習
說到聰明,很多人首先就會想到猶太人。的確,猶太民族人雖少,但卻出了許多杰出的人物,如愛因斯坦、馬克思、弗洛伊德、基辛格、巴菲特、洛克菲勒等。
在全世界最有錢的企業家中,猶太人占了近一半,美國華爾街的精英中也有50%是猶太人,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中,猶太人也是最多的。
為什么猶太人中會有這么多杰出人物呢?為什么猶太人如此優秀?這一切其實都得益于猶太人的教育理念。
讓我們來通過三個名人受教育的故事,來揭開猶太人之所以優秀的秘密。
1、畢加索學畫—尊重孩子的選擇,善待孩子的興趣
畢加索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繪畫大家。可你知道畢加索是如何走上繪畫這條道路的嗎?
小時候的畢加索,非常討厭上課,他認為老師教的都是些枯燥的東西,上課時,他的眼睛總是盯著講臺上的掛鐘,盼望早點下課。
畢加索在課堂上經常以上廁所為由,打斷老師講課,而且時常還不聽講,在課堂上給老師畫像,惹得老師氣急敗壞。
后來,畢加索在課堂上搗亂的事情被父親知道了,父親并沒有批評他,而是詢問兒子是否真的想學畫像?在得到兒子肯定回答后,畢加索的父親答應送兒子去學畫像,并提出了一個要求:“除了學畫像,其他的科學文化知識也要盡量多學習。”然后就把畢加索送到了當地有名的美術學校。
畢加索在美術學校所表現出的耐力是驚人的,他可以一連畫幾個小時不停筆,與以往在學校課堂上的表現判若兩人。
看到兒子對美術所表現出來的熱愛,父親便決定讓兒子一直在美術學校學下去。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對某一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和熱愛,恰恰說明孩子在某方面有著別人沒有的潛力和優勢。作為父母,應該支持孩子對他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學習、探索和研究。
反觀我們的教育,父母總是逼著孩子學習他們自認為好的、有用的東西。孩子喜歡音樂,父母卻逼著孩子學畫畫;孩子喜歡計算機,父母卻認為孩子就想玩游戲;孩子喜歡打籃球,父母卻認為打籃球浪費時間,還不如刷幾套試卷;孩子想學文科,父母卻讓孩子選擇理科,因為他們堅信“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不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善待孩子的興趣,結果那些孩子不感興趣的東西,既沒心情學,也學不好,最后還埋沒了孩子自身的潛力。
我們缺少的不是畢加索,而是像畢加索父親一樣的父母。
2、逆境中生長的巴拉尼—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在猶太人的家庭教育中,他們把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放在第一位,在他們看來,獨立精神是一個人擁有一切優秀品質的基礎。
巴拉尼年幼時患了骨結核病,他的膝關節永久的僵硬了。盡管如此,他的父母并沒有對他多一分疼愛。只要巴拉尼能自己做的事情,父母就“袖手旁觀”。
在巴拉尼15歲生日時,父親對巴拉尼說了這樣一番話:“孩子,我們從不把你當成一個殘疾的孩子看待,我們不會給你特殊的呵護,因為我們知道沒有人能呵護你一輩子,除了你自己。只有當你養成自理的習慣,你才有自立的能力,才能在未來掌握自己的命運。孩子,我們希望你能明白,我們也是愛你的。”
巴拉尼記住了父親這番話。他立志學醫,雖然遭遇了無數次的失敗,但他從不灰心。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使巴拉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終于在191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學獎。
在我們看來,巴拉尼父母的做法似乎有些殘酷。但在猶太人看來,自立是掌握自己命運的第一步,猶太家庭十分注重孩子自立意識的培養。
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巨子”摩根、“新聞大王”普利策等等,他們都有著巨額的財富,但是他們的財富都給予了社會,而不是留給自己的子女。他們這樣做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讓孩子自己去贏得一切,而不是成為“寄生蟲”。
而我們很多中國父母經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卻是:“孩子,我們所做的、所擁有的這一切,以后都是你的。”于是,我們的家庭中出現了很多“巨嬰”和“啃老族”。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希望更多的父母能明白這一點。
3、青霉素的發明者弗萊明—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人格完善的人
猶太人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但他們決不把知識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猶太教育學家巴維說過這樣一句話:“培養一個人格完善的人比培養一個高材生更重要。”
弗萊明的父親是一位農夫,和其他猶太人一樣,最大的愿望就是將孩子培養成一個人格完善的人。他在送給弗萊明的筆記本上寫過這樣幾個詞:“博愛、感恩、誠信、樂觀”,最后才寫到“知識”,其意義不言自明。
在猶太人的家庭中,從來沒有哪個父母逼著孩子去上大學,猶太人認為社會就是最好的大學,在社會上學到的東西遠遠要比在學校學到的要豐富,對孩子的人格完善也更有用。
而我們中國的父母卻恰恰相反,一心一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上名校。結果,有些孩子上了大學,卻連衣服都不會洗;有些孩子雖然考試成績名列前茅,卻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有些孩子雖然大學畢業了,卻還沒有學會自立,回到家啃起老來。
知識固然重要,但博愛、感恩、誠信、樂觀,這些品質比知識更重要。完善的人格才能給孩子帶來幸福。
今天舉出這三個例子,不是要崇尚外國的教育,抨擊我們的教育,只是想讓我們做父母的,能回過頭反思一下:為什么我們用盡全力,傾其所有,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是我們期望中的樣子?我們的教育方式對嗎?有沒有失誤?
猶太人的育兒觀,不一定完全適合我們的國情,但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但愿每一個做父母的能從中得到啟發。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