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帥 小故事大道理之三十八持續(xù)的信任是多少的重要!
從前,有兩個人結(jié)伴橫穿沙漠。
走到半路,他們的水喝完了,由于天氣干燥,沙漠中又沒水喝,其中一個人中暑生病,不能行動。
剩下另一個健康而又饑俄的人對同伴說:“我親愛的朋友,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水喝了,你在這里等著,我去尋找水源吧!"
臨走前,他把手槍塞在同伴的手里說:“槍里有五顆子彈,記住,三個小時后,每小時對空鳴一槍。聽到你的槍聲,我才好找到正確的方向,然后與你會合。相信我,無論如何,我一定會回來找你!"
兩人分手以后,那位去找水源的人充滿信心地離開了,而另一個人卻滿腹孤疑地躺在沙漠里等待。
他眼睛盯著手表,按時鳴槍。
除了自己以外,他很難相信還會有人聽見槍聲。
他的恐懼感越來越深,他的懷疑心也越來越重。
他認為同伴可能找水失敗,也許中途渴死。
一會兒他又相信同伴找到水,棄他而去,不再回來。
到應(yīng)該鳴放第五槍的時候,這人悲憤地想著:“這是最后一顆子彈了,伙伴早已聽不見我的槍聲,等到這顆子彈用完之后,我還有什么依靠呢?我只有等死而已。
而且,在一息尚存之際,兀鷹會啄瞎我的眼睛,那是多么痛苦的事啊,還不如……”
于是他把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幾分鐘后,那提著滿壺清水的同伴領(lǐng)著一隊駱駝商旅循聲來到了。可是,他見到的卻只是一具尸體。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由于我們對自己、他人或者整個社會,習慣性地存在著如此的不信任,才使我們失去了許多本該得到的東西。
事實上,別人并不見得像你想象的那么不可信任。
可是,卻無端地受到你的懷疑,即便是滿腔的熱忱也會心灰意冷。
到最后,損失的往往是自己!
當我們沒找到路的時候,不等于沒有路。
很多人寧愿相信自己聽到的,卻不肯相信他所見到的。
心理學家的實驗證明,人們對聽到的事情的信任度占20%,對看到的事情的信任度占80%。
可見“有眼睛卻視若無睹,有耳朵卻充耳不聞”的人多么可悲!
所以,當一個成功人物已經(jīng)在你面前呈現(xiàn)時,千萬別隨意懷疑。
因為對成功人物指點你的話打折扣,就等于對成功打折扣;對成功人物產(chǎn)生懷疑,就等于對成功懷疑。
最好的領(lǐng)導人,必先是最好的跟隨者。
光是領(lǐng)導人愛你,你還是不會成功;必須你愛領(lǐng)導人,你才會成功。
因為唯有你愛領(lǐng)導人,才會做好跟進的準備和行動,努力去模仿、學習、復制。
默片時代的喜劇泰斗卓別林,一生當中拍了近百部的電影,這些幽默可喜的作品,帶給無數(shù)人歡笑和快樂。
有一次,某單位舉辦了一場“模仿卓別林演技大賽”,報名參加者非常的踴躍,但誰也沒想到,卓別林自己竟然用化名也報名參賽。
在這場競爭激烈的精彩比賽中,卓別林本人以“模仿卓別林”的高超技巧,獲得了第二名。
他自己一直認為.這是他這一生中最大的一個笑話。
第二名?不錯,意即還有一位比卓別林更像卓別林的高手。
所以要模仿得惟妙惟肖并非難事。
社群正是依循這樣的原理,尋求更快成功的模式。
不過,它可不是“改善”或“移植”別人的作品,而是百之百地復制,也就是“復制精確,精確復制”。
同時,它是復制“自己人”的,而不是“別人”的。
因為上等效率的學習是百分之百拷貝;中等效率的學習是一半拷貝、一半自己的東西;下等效率的學習是百分之百自己的東西。
尤其社群其實是一種“集體創(chuàng)作”,形同多胞胎而已。
社群成功的要領(lǐng),就是重復學習,千錘百煉。
正如鄭板橋?qū)W畫竹的過程。
鄭板橋畫竹可分為三階段:
①眼中竹——看到才會畫;
②心中竹——用想的就會畫;
③手中竹——不看不想也會畫。
他的畫竹,要經(jīng)過上百次的習畫,才能達到熟能生巧、信筆拈來、揮灑自如的最高境界。
初學畫竹時,必須眼看實景來寫生,所以叫做“眼中竹,;
經(jīng)過長時間的重復寫生之后,不用眼看竹即能“胸有成竹”,照著心中所思所構(gòu)下筆作畫,這叫做“心中竹”;
再經(jīng)過長期重復練習“心中竹”的階段,最后即能提升到“下筆揮灑即成竹”的“手中竹”境界。
從鄭板橋?qū)W畫竹的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了重復學習的重要。
挖掘人才、留住人才、培養(yǎng)人才、復制人才,是社群的不二法門。
重復學習為技巧之母。
有智慧的人,會效法成功者奮斗的過程;沒有智慧的人,只會羨慕成功者所享受的成果。
而智者求其因,愚者求其果。
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重復地做,就是成功的秘訣。
老師的話學一遍,去做一百遍。
強迫自己把自己的思想拋棄,勉強自己走出來學習,勉強久了,習慣了,就可以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