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智慧一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戰國時候,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國派謀士蘇代去勸說趙王。蘇代就給趙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只大蚌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剛剛張開貝殼,水鳥鷸就伸出長嘴去啄蚌肉,蚌連忙收緊貝殼。將鷸的長嘴夾住了。鷸鳥生氣地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讓步地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當鷸和蚌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被一位漁翁發現,他毫不費力就把它們捉住了。
蘇代告訴趙王,趙國攻打燕國就如同鷸蚌相爭,兩國都得不到好處,而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翁一樣得到便宜。
這就是典故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我的感悟:
我們是否在利益面前擺正心態呢?你是喜歡與人坦誠相待還是勾心斗角?你是習慣隱忍退讓還是習慣得寸進尺?這之中的選擇決定了命運,不只是你個人的命運,而且你們雙方的命運,因為這里隱藏著一個哲理,那就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1.人與人之間相處,要懂得權衡利弊。
與人相處,要想一想,自己所做的這件事情會為對方帶來什么制益,會給對方造成什么樣的損害。不要只從個人的利益出發,這樣就束縛住了自己的發展,而且還會招致對方的怨恨。
現在有兩個名詞叫“互惠”、“共贏”,就是要維護雙方共同的利益,才會讓自己得到長遠的發展。不要因為區區小制而與人斤斤計較,這樣的關系,雙方只會停滯不前。互助互幫,友愛和諧這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
2.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其實,這個道理不止說過一遍,也是個十分簡單的道理,但是做到的確也不易。多少人為自己的沖動行為買了單,還是有許許多多的人重復地犯同樣的錯誤。
當發生爭執時,如果足夠冷靜足夠清醒,就不會與對方發生爭執。戴爾·卡耐基說過:躲避爭執的方法就是不去爭執。
爭辯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矛盾激化。即使對方表示認輸,也未畢從心底真正屈從,而是充滿怨懟,甚至積蓄力量,等待時機進行反擊報復。
所以,該忍耐時退一步,并不代表你軟弱。以退為進也是獲勝的一條捷徑。
即使想讓自己獲利,也不要與對方發生沖突,好好溝通,好好交流,不至于讓對方與你結怨,要明白“怨家易結不易解。”
3.在明處的對手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暗處的敵人。
中國有句古語:明暗易躲,暗箭難防。
我們總是把精力集中在了那些與我們明爭的人,卻忽略了那些躲在暗處默默觀察我們的人。其實,這樣的人是最陰險的。
他們是希望你們打得越厲害越好,然后趁機把兩個人一起干掉。想一想,《甄嬛傳》里歹毒的皇后不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嗎?看著慈眉善目,但是卻屢屢挑起事端。借齊妃之手害怕寧嬪不得生育,之后還是借齊妃的死,奪走了弘時的撫養權,最后把利益攥在自己手心里。
所以,這樣的陰毒足以讓人措不及防。
總結:
在與人相處時,要懂得權衡利弊,學會“互惠共贏”。
還要懂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要有寬容之心,不要與人斤斤計較。
要提防潛在的危險,明槍易擋,暗劍難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