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故事精選》(人教版)導讀,3點助你發現民間故事魅力
中國民間故事不僅表現普通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能表達對為人處世和求學態度和看法。這次,云頂老師來梳理《中國民間故事精選》(人教版)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共有十一個故事,這些故事都是關于歷史文化名人,但是這些名人沒有故事中夸張,老百姓在口耳相傳中,把名人進行了虛構,進而可以更好地表現某種態度、贊美某些品質。云頂老師在閱讀中,發現了這部分故事的三個特點。
一、借助名人表達為人處世與求學態度的看法。
這十一個故事按照主題可以分成三類。一類是關于求學精神和態度的。《魯班學藝》、《陶淵明授學》這兩個故事塑造了勤奮好學、吃苦耐勞的魯班形象和循循善誘培養下一代的陶淵明形象。魯班代表了普通勞動人民學習技藝的虛心吃苦的態度;陶淵明授學的故事表現了書香世家重視學習家教家風。
二類是關于做人為官原則的。《看門太守》、《清不過包公》、《一根扁擔》、《米芾畫月》就是在表現這樣的主題。老百姓希望政府官員能為民做主,希望官員愛民清廉、不巴結討好上級,踏踏實實為百姓辦事。
三類是關于高超技藝,淵博學問的。《唐伯虎的傳說》、《謝縉巧對曹尚書》、《徐文長難倒竇太師》表現的就是文化名人高超的技藝和學問,這些故事表達了百姓對文化和學問的崇拜,希望做有技藝、有文化的人。
二、把名人進行虛構增強傳播效應。
故事中的名人要么是清正廉潔的好官,要么是正直孤傲的才子,要么是勤奮刻苦的學習者。這些人都做過對百姓有益的事,老百姓記著他們的好,向他們學習。為了放大他們閃光的個性特點,老百姓在講述他們的事跡時,進行了虛構,增強的傳播效應。
《魯班學藝》這個故事把魯班學藝的事跡進行了虛構,通過曲折學藝的歷程講述,吸引更多人關注魯班,學習魯班勤奮好學、不怕困難的品質。《王羲之與一筆“鵝”》的故事把王羲之給神化了,連天上的神仙都要請他題字,王羲之在民間的知名度更高了,人們更加崇拜王羲之,也更愿意刻苦練字了。
三、使用了夸張的手法。
這些民間故事為了增強故事的表現力,采用夸張的手法進行口頭創作和講述,使故事更加曲折生動。如《魯班學藝》這個故事,為了表現魯班學藝的執著,用夸張的手法寫他砍一棵樹用了十二個白天和十二個黑夜,砍一只大柁用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只有這樣夸張地講述,魯班執著的形象才能打動聽眾。
《清不過包公》為了表現包公的清正廉潔,故事也使用了夸張的手法來表現。講他回鄉路上的口渴難耐時,用“走了半日,汗淌了幾桶”來考驗包公是否能堅守廉潔的為官原則。
好的故事可以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真人,但是故事要足夠的曲折動人,才能表現人物的個性,才具有傳播的效應,才能夠口耳相傳。讀這些民間故事,不僅能感受民間傳統文化,還能借鑒不少寫作方法,希望大家可以好好閱讀這些民間故事。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