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 初戀是我的白月光,聽了他妻子的故事,我徹底輸了。
我昨天在金剛媽媽呀更新了一篇真實故事:《我認出了前男友的媽媽》,大家記得去看。
01
老何并不老,其實他今年才32歲。
可是,人生初見,我們都以為他是輔導員或是學生家長。
我甚至還畢恭畢敬地喊了他一聲“老師好”。
而多年之后,再想起他,我依然還是在心里,這樣招呼他。
02
那是2008年的9月3日,我提著兩個碩大的行李箱去學校報到。
學校坐標武漢,是所還算知名的師范院校。
在新生報到處,我看到了“西裝革履”的老何。
他熱情地告訴我們這些新生需要辦哪些手續,熟稔地為大家指路。
于是,我無比禮貌地向老何微微躬身,說了一聲“老師好。”
不想,在場的人哄堂大笑,老何也是紅著臉擺手:“搞錯了,搞錯了……”
原來,老何也是新生。
只不過,他比別人早來了一天,也算是最先熟悉了校園情況。
于是,就熱心地到新生報到處幫忙。
03
但,不光是我誤會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輔導員。
老何實在是長得太過著急了。
黝黑粗糙的皮膚,高高瘦瘦的身材,笑起來有不淺的抬頭紋和魚尾紋,再加上那套正式到像新郎一樣的西裝,說他孩子上小學了,估計都有人相信。
事實上,他的確比我們早熟早慧,是一個好到“犯規”的人。
04
有他在,班級的黑板永遠有人擦。
老師的保溫杯里,水一直是滿的。
班級搞任何活動,他都是默默無語干活的那一個。
他所在的宿舍,被他收拾得窗明幾凈,比女生宿舍還要清爽。
重要的是,我們上大學是讀書,而老何上學相當于上貨。
不管是哪一科,哪怕是沒有學分的選修課,他都聽得認真,筆記做得讓選修老師都要拍照留念。
他向老師學習,也向同學學習。
打籃球、踢足球、學聲樂,學吉他、學鋼琴,學書法畫畫……
因為我在班級的迎新晚會上表演了鋼琴獨奏,于是,老何找到我,讓我教他鋼琴。
他不是班上最有天分的學生,但,卻是班里公認最刻苦的那一個。
05
真正了解老何,是從他跟我學鋼琴開始。
記得當時是在學校的琴房,老何讓我給他彈一曲《我的祖國》。
我的鋼琴水平很一般,可是,一曲終了,卻發現老何淚流滿面。
等到我真正開始教他指法時,他一遍又一遍地用紙巾擦手,雙手緊張得全是汗。
事實上,鋼琴童子功的我認為,老何其實在這方面沒有多少天分。
首先他的手指粗短,而且樂理知識幾乎為零。
重要的是,在鋼琴面前,他緊張自卑,彈個鋼琴跟按原子彈開關一樣。
結果,不等我開口,老何問我:“教我彈鋼琴是不是很痛苦?”
看著他那求知若渴的誠惶誠恐,我話到嘴邊卻變成:“不會啊,很高興為您服務。滿意請按1(哆),不滿意請按2(唻),感謝請按3(咪)……”
如此簡單的一句玩笑,老何想一次,笑一次。
不得不說,樸實誠懇如他,笑點太低了。
并不幽默的我,和他在一起,都覺得自己成了有趣的人。
06
直到大一寒假,我才為自己當初沒拒絕老何跟我學鋼琴,而感到開心。
那一年,我和班里6個同學一起,去了老何的老家——云南永平,一個位于博南山和云臺山之間的小山村。
去之前,云南在我們的心中是美麗的梯田、是蒼山洱海,是浪漫的潑水節……
可是,輾轉各種交通工具,最終步行到了老何家里時,我們都傻眼了。
老何的家,連一張真正的床都沒有,只有一個半失明的奶奶。
以及看到老何帶了客人來到家里,奔跑著把家里的臘肉、香腸、青菜紛紛送來就走的鄰居。
直到那一天,我們才知道,老何4歲時,就成了孤兒,與奶奶相依為命。
他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
就連他上大學時那套僅有的西裝與皮鞋,還是鄉親們一起湊錢給他置辦的……
冬夜的堂屋,四處透風,我們圍著火爐,聽老何講這些年,他受到的幫助與愛護。
由始至終,老何對于自己的成長環境與經歷,沒說半個苦字。
可是,隨便哪一件事說起,對于養尊處優的我們來說,都覺得苦出水來。
07
第二天天沒亮,老何便帶我們去他曾經就讀的村小。
我們以為就在村頭。
可是,一走就是十幾公里,而且全是山路。
最窄的地方,無遮無攔,離懸崖深淵只有一臂的距離。
我們走得心驚肉跳,老何卻告訴我們哪種野果子好吃,如果渴了,哪里能喝到正宗的山泉水,以及這個時節,走到哪里,可以看到最美的日出。
那哪里是上學的路,分明就是攀巖和探險。
等到終于走到那所破敗的山村小學時,有眼尖的孩子一眼看到了老何。
然后,全校三十幾個孩子嘩啦啦沖出教室,把老何圍在中間:“何老師,你可回來啦”“我們都想你啦?!?/p>
原來,從高中時開始,老何每年寒暑假就到村小支教。
他說他沒什么可以回報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與鄉親,除了讓他們的娃認識更多的字,讀到更多的書,比他見到更廣闊的世界……
所以,上了大學的老何就像在上貨,他干海綿一樣吸取任何知識,就為有一天可以回到這里,讓更多的孩子通過讀書,多掌握一項技能,豐富認知,改變命運。
終于知道,老何為何那么成熟堅定。
他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到底要過怎樣的一生。
這樣被孩子包圍、崇拜的老何,我們無法用“不幸”來形容他。
而我,是從那一刻起,愛上了老何,帶著無法官宣的崇敬與震撼。
08
再回校園,我給老何上鋼琴課時,已經不再滿足于教會他一點簡譜,幾首老歌。
老何只知道平時嘻嘻哈哈的我,一到琴房秒變嚴師。
卻不知道,我雖然高二就拿下鋼琴十級,其實,因為從小學琴的痛苦經歷,我從來沒有真正喜歡和享受過彈琴。
但開始教他之后,一切都變了。
一堂一個小時的課,我常常光是備課與練習就要花上幾個小時的功夫。
課堂上的我,高冷嚴肅,對老何批評大于表揚。
沒有人知道我的心思。
一想到眼前這個人將來會把這琴聲,帶往大山深處,我就覺得與有榮焉。
所以,我努力高深,深怕他淺嘗輒止。
09
大學四年,老何把他的獎學金、助學金以及兼職所得,都變成了書和文具,寄回了他的家鄉小學。
而他自己呢,唯一的一套西裝,襯衫的領口與袖口都已經破損,卻永遠干凈整潔。
腳上的那雙皮鞋更是已經修了不知道多少次。
有同學曾經把自己的衣服、鞋子送給老何。
可是,老何堅持付錢,以及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大家漸漸了解老何的自尊,這樣物質上的幫助,對他來說就是負擔。
于是,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對他的關心,變成對那些孩子們的關愛,買書、文具、衣物寄往村小。
而我呢,每年的寒暑假只回家陪爸媽幾天,其余時間都去老何的村小支教。
我想把老何的理想變成自己的志向。
事實上,一天天過去,全班同學都知道我對老何的心思。
可是,他一直在用委婉的方式拒絕。
10
那時候,寒暑假我就住在離村小最近的村民家里。
周末時,我曾經不止一次翻山越嶺去老何的家,幫奶奶洗衣服、被子,和老何一起去田里干活。
有好多次,我故意磨蹭到天黑,希望自己可以留下來。
可是,每一次,老何都堅持把我送回學校。
然后,自己再翻山越嶺地回來。
崎嶇的山路之間,我無數次磕絆摔倒之際,老何那雙粗壯的手穩穩地托住我。
好多次,我執拗地牽著那雙手,不肯放。
但,老何默默地和我拉開距離。
他在薄暮冥冥之中,給我講了很多鄉村生活與教育的另一面。
他的一個學生輟學了,父母覺得讀書無用,不如早點回家務農幫工,再大一點外出打工。
老何幾次三番去游說學生父母,最后一次,他是被學生的爸爸用竹桿給轟出來的。
還有一個孩子,從6歲開始偷盜。
老何從接管他第一天起,就在看管他,還給他做心理輔導。
在老何面前,這個孩子學習積極,也可以控制自己。
可是,只要離開他的眼皮子,他還是會習慣性地偷竊。
甚至因為入室盜竊,多次進出派出所。
連他自己和他的父母都勸老何放棄,別在這種毫無希望的人身上浪費時間精力。
那時候,老何還在義務地給鎮中學的孩子們補課。
他曾經帶著我去參觀那些孩子的宿舍。
人還未進屋,刺鼻的氣味卻早早迎了出來。
老何對我說,光是一個衛生習慣,就要教很久,久到讓人常常懷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意義……
老何跟我說這些,不是吐槽,而是勸退。
他說自己生長于斯,承蒙這片土地的恩情,所以,能夠忍受這里的AB面,也知道教育是幾代人的事情,他做好了把自己的一輩子都扔在這里的思想準備。
但我不一樣,我生長于城市,這里的一切只能當成一段經歷與嘗鮮。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是你父母,也絕不允許自己的女兒過這種一眼望去,那么辛苦的一生?!?/p>
他甚至斷言,像自己這樣的人,或許是一個好老師,但,絕不會是一個好丈夫……
11
而真正讓我打起退堂鼓的,其實是我自己。
有一次,我和老何一起去說服一個輟學的孩子回學校讀書。
最終,我們頂著烈日,幫人家父母鋤了一上午的草后,孩子父母答應讓我們帶孩子回學校。
結果,回去的路上,經過那條用石頭鋪成橋的河。
我一腳踩翻,整個人跌入湍急的河中。
結果,那個孩子一緊張,也緊隨著摔進了河里。
剛剛下過雨不久的山水,又冷又急,毫無防備的我們一下子被水流沖出好遠。
而這時,老何毫不猶豫地跳進河中救我們。
他先救的,是那個孩子,然后,才是我。
等他追上我時,我的胳膊和腿已經被河里的樹枝、石塊劃得鮮血直流。
我當時又害怕,又委屈地哭了。
其實,我在眼淚中明白一件事:如果和老何在一起,其實就意味著,要接受在他心里,學生永遠是第一位的,意味著這一生,無時無刻的絕對理解,和無條件地支持與犧牲。
那一刻,我根本不自信自己能完全做到。
暫時可以,一輩子呢?
我沒有底氣。
12
轉眼到了畢業季。
深圳一所著名的私立高中來我們學校校招,老師挑了我們五個學生去做宣講。
老何的課把大家都講驚艷了。
私立高中的校長和HR當場拍板要跟他簽約,年薪60萬。
可是,老何卻表示自己要考慮一下。
其實,說考慮一下,于他來說,就是一個場面上的話。
回歸故鄉,反哺那方山水,一直是他的信仰,山一樣堅定的信仰。
13
而我呢,最終還是應了父母的召喚,回到無錫,做了一名初中語文老師。
既然不能像老何那樣利他,那么,能夠父母膝下承歡、陪伴,也算是一份現實利己的忠孝。
畢業晚會上,我和老何應邀四手聯彈《送別》。
在老何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做水滴石穿、勤能補拙。
他的鋼琴水平,早已今非昔比,熟練之中,他情感豐富與充沛,常常令我動容。
一個歷經了那么多苦難的人,對于音樂、繪畫,對于一切美的東西又敏感,又感恩。
14
“長亭外,古道邊……”
這一別,山高水遠。
我送老何的,是輾轉千山萬水,將家里的鋼琴捐給了村小和那里的孩子們。
老何笑納,代表他的學生們千恩萬謝。
后來,他在微信中送我一句名言:“聽過鋼琴的孩子,不罵人;親手彈過鋼琴的孩子,不砸教室玻璃。謝謝你?!?/p>
而我呢,沒有再打擾他。
只是每年教師節時,在收到很多祝福微信的時候,會專門給他發一條:教師節快樂!
在我心里,他是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把教師這兩個字,擦得最亮的人。
15
我承認,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事業還是情感,他都是我心中的那輪白月光。
我沒能與他同行,可是,他依然在照耀著我的人生。
我沒能成為他,卻因為認識他而悄然告別了骨子里的部分虛榮浮華。
我曾經在被學生氣到想辭職時,想起老何卑躬屈膝求學生家長讓孩子讀書的樣子,于是,憤怒散盡,溫柔歸來。
我曾經也想拿出一年積蓄,換那只櫥窗里仰慕很久的包包。
可是,掃碼那一刻,會想起老何那條荊棘叢生的上學之路,想起漏風漏雨的教室里,孩子們單薄的冬衣。
于是,果斷轉身,把那些碎銀變成書籍和衣服,以匿名的方式,寄往山區。
素衣淡茶,自有清歡。
返樸歸真,是人生的一場減負。
如此算來,就算沒能和他在一起,其實,也就沒那么遺憾了。
16
2023年12月24日,平安夜,疫情松綁之際,一位大學同學從澳大利亞回來,約了大家母校見。
老何也來了。
十幾個同學聚在華師,飯后在校園里散步。
在桂子山下桂香園,我們席地而坐,笑談經年。
老何依然是我們的話題,他當年的成熟、好學,還有我們的那場云南之旅。
有人好奇地問老何:“那時候,大家都叫你禁欲系班主任。很想知道,你愛人到底是個啥樣的人?”
其實早在2023年秋天,老何就在班級群官宣了他的婚訊。
疫情當前,我們都沒能參加。
大家的好奇,也是我的好奇。
老何還是那個樸實直接的老何,他說他老婆初中畢業,屬于那種前一秒還爆粗口罵他不顧家,心里只有學生。下一秒,就把正在下蛋的母雞拿到集市上去賣,倒貼他工作的人。
老何說:“像我這種人,對學生是無私的,但其實對家人,是絕對自私的人。誰嫁給我,都很倒霉?!?/p>
這樣的評價,真誠而殘忍。
我于半明半暗之間,默默地敬佩著那個嫁給老何的人。
愛是恒久忍耐與恩慈,她是懂他并且能夠真正支持他的人。
而我,顯然不是。
所以,對于有些失去與得不到,我連遺憾的資格都沒有。
那就祝福并感謝吧。
愿他們琴瑟和鳴,健康平安。
感謝老何曾經出現在我的生命里,予我一場成長的洗禮。
也許,來日并不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