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矩陣測光的使用方法及圖解優(yōu)質(zhì)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矩陣測光的使用方法及圖解篇一
新手醫(yī)生述職報告
推薦度:
婚紗攝影促銷方案
推薦度:
光伏安裝施工合同
推薦度:
大學生綜測個人總結(jié)
推薦度:
溝通的作用及技巧
推薦度:
相關(guān)推薦
先說說什么是測光模式 在現(xiàn)代的數(shù)碼相機,大部分也會有最少3種測光模式:
矩陣測光(matrix/evaluative metering) 中央重點測光(center-weighted metering) 點測光(spot metering) 它們的分別其實只在選擇用來作計算光度的范圍而已,矩陣測光會選取全幅相片的區(qū)域來作計算,點測光會用對焦點或是中間非常小的區(qū)域來測光,而中央重點測光便介乎兩者之間。
以下為canon相機的測光圖示:
矩陣測光的好partner:曝光補償按扭(+/-ev) 在使用矩陣測光時,在相機有一個非常有用并要合作無間的功能,便是曝光補償按扭(+/-ev)了! 曝光補償按鈕可以讓你自行提升或減低曝光值,留意一點的是,調(diào)較這個按鈕不是像photoshop般利用后制的方法來作修改,而??是直接加減光圈、快門或是iso來達到曝光的改變,因此比作后期修改更值得使用。
要使用曝光補償按鈕,只需要按著按鈕轉(zhuǎn)動轉(zhuǎn)盤,或是按一下再作加減便可,詳情請閱讀相機的說明書吧!
使用矩陣測光時的技巧
在一般正常受光的環(huán)境,即是沒有非常光亮或是非常暗的情況下拍攝,現(xiàn)代的數(shù)碼相機已經(jīng)能夠很準確地測光,盡量在相片光位和暗位之間保持平衡,聰明地設定光圈、快門和iso的數(shù)值。 因此無論在戶外還是室內(nèi),只要不是在極端光源下拍攝,也可以信任矩陣測光的能力,直接拍攝便可以了!
在你在拍攝逆光/背光的相片時,你的主體會背向光源而鏡頭則會正向著光源,這時候相機的矩陣測光會認為相片光亮地方很多(假設你的主體不是覆蓋著整個畫面),因而把相片整體調(diào)暗以達至平衡,主體會變得曝光不足或是變成剪影。 當然若果最終目的是拍成剪影的話便很方便,否則你必須大幅度增加曝光補償(有時需要+3ev)或是使用閃光燈來替主體補光了!
當黑色/白色東西占相片很大部分的時候,矩陣測光便會出錯,認為環(huán)境很暗/很光而得出過曝和曝光不足的錯誤設定,因此我們在按下快門前便要因應經(jīng)驗來-/+ ev以修正矩陣測光的缺失了。 有一個口訣很容易記,各位一定要知道:
遇暗則暗(-ev),遇光則光(+ev)
解釋:遇到黑色的東西要減ev,遇到白色的東西要加ev(很多同學也會弄錯!)
正常來說,拍攝人像相片時人像的'臉孔應該有著正確的曝光,因此在曝光方面更加要加倍留意。 當你在使用矩陣測光時,一定要先觀看人物四周的光線來 補償,其中一些例子:
順光 臉孔有著正常充足的受光 不用調(diào)較 ? ?背光/逆光 拍剪影 不用調(diào)較,有需要可減ev ? 背光/逆光 主體要正常曝光 ? 構(gòu)圖內(nèi)有大光源 測光有機會出錯令相片過暗 、日本風 光亮、淡淡然的感覺?
當你的相片會包含太陽或是強光源時,除非你是使用廣角鏡頭而光源只占相片的一小部分,否則相機會把曝光降低,令相??片偏暗。 這時不妨在拍攝前已經(jīng)+0.7或+1.3ev(按情況調(diào)整),讓相片回復正常曝光。
在拍攝夜景時,若果相片是充滿光源(例如霓虹燈、圣誕燈飾等)的,你便有需要提升ev,否則出來的相片會偏暗;但若果是黑夜占大多數(shù)的,你便需要減ev,以免黑色的地方過曝,變成灰色。
當然,此時的矩陣測光只是一個參考,最好便是使用手動模式來完全掌握曝光值吧!
后記 筆者是矩陣測光的重度使用者,基本上除了拍攝演唱會或是使用手動模式拍攝時,矩陣測光也可以讓我順利拍出正常曝光的相片,因此只要學懂矩陣測光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的使用方法,便可以免卻轉(zhuǎn)換測光模式的麻煩了!
s("content_relate");【新手使用矩陣測光時的攝影技巧】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人像攝影測光技巧
02-26
攝影的測光原理和技巧
02-28
初學攝影要知道哪些測光技巧
01-02
新手攝影技巧
06-12
新手入門的攝影技巧
06-06
新手使用車燈技巧
10-05
攝影新手提升靜物攝影的小技巧
12-28
攝影新手必讀的八點攝影技巧
03-05
攝影新手必學婚禮拍攝技巧
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