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認識家庭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家庭是構筑孩子思想道德和人格完善的第一所學校,是培育孩子情操,情感,情懷的第一座加工廠,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家庭教育是家庭內在的固有的功能之一。家庭教育雖然是由個體家庭來承擔,但不是與社會無關的家庭私事,而是人類教育傳播活動的組成部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構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
家庭教育由于發生在家庭之中,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老師。所以家長對兒童實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決定,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刻。我國古諺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接受熏陶逐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段兒形成的,由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這個階段逐步形成。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
家庭教育具有連續性。孩子出生后,從小到大,幾乎2/3的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什么方式,在什么時間進行交易,都是家長以及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教育影響著孩子。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范,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人的一生。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而且這種家風往往與家庭成員從事的職業有關。
家庭教育具有權威性。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系、撫養關系、情感關系。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面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決定了父母對子女有較大的制約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系的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有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快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會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變不驚、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及時性。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微有什么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此,作為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孩子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習慣、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家庭教育要注重榜樣的力量。身教要重于言教。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最早啟蒙老師,也是道德品質、價值取向、興趣愛好的啟蒙老師。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長的影響和教育下,在認識周圍的世界中成長的。家長對待人生、事業、生活以及對待他人的態度都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家長希望孩子什么樣自己首先得做到什么樣。因此,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要時時、處處、事事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而不是只說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