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淺
教師既要完成教書的任務,又要肩負起育人這一神圣的職責,唯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算成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這就說明了語文教學中,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還要進行德育滲透,以此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水準。
一個國家的語言,它承載著自己祖國和民族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傳承著自己祖國綿延不息的文化,有著深刻的底蘊。中學語文課本中所選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學性與思想性俱佳,所以語文課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課堂,更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課堂。下面我就本學期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制定目標和計劃
在開學初,要認真鉆研教材,從教材信息中挖掘德育因素,明確德育教育目標,并制定德育教育計劃。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絕大部分課文都不難找到德育教育目標。以語文實驗版七年級下冊為例:《毛澤東的少年時代》——立大志,苦修身;《駱駝尋寶記》——百折不撓,無私奉獻;《地毯下的塵土》——誠實勤勞,純樸善良;《愛蓮說》《陋室銘》——淡泊名利,潔身自好;《強項令》《包拯》——剛正不阿,清正廉潔;《春望》——熱愛國家,憂國憂民……德育教育有了明確的目標后,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所以,制定目標和計劃是實施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確保在教學過程中能成功滲透德育教育的關鍵的一步。可以說,沒有這一步,德育教育就成為一句空話。
二、選準切入點,正確引導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所用的方式是“滲透式”,把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抓住切入點,巧作引導,使德育教育如春風細雨般“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比如,我在講《駱駝尋寶記》一文時,引導學生總結出駱駝所尋到的寶“不是使自己養尊處優的寶,而是為大家謀福利的寶,變沙漠為綠洲的寶”的時候,我話鋒一轉:“駱駝所尋的寶是把沙漠變為綠洲的寶,對我們而言,我們的寶是什么?”頓時,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的說是知識、時間;有的說是親情友情愛情;有的說是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心情……這時候班上有個調皮的學生叫朱萬定,他在下面大聲喊:“是金錢!”廣大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在商品經濟社會的今天,樹立學生正確的金錢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因勢利導:“對,金錢也是我們的寶,但必須明白,‘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擁有金錢并不重要,關鍵是我們怎樣去駕馭金錢,駕馭好了是我們的寶,駕馭不好則將是禍水!此外,還要必須牢記‘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這是根據課文創設的情景,讓學生由課文內容聯想到自己,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三、走出課堂,在實踐活動中“滲入”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通過積極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個人品德修養,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語文教師是課外活動和第二課堂的主要組織者,要通過多種有效形式,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讓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得到凈化和升華。在本學期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為本地人物立傳》中,時值清明節前夕,我組織班上的學生為本地革命烈士彭懋桂烈士掃墓。在烈士陵園里,我要求學生仔細閱讀墓碑上的碑文,向當地的老人了解英雄的日常瑣事,并一一做好記錄。回去之后通過核實整理,讓他們寫下《彭懋桂烈士傳》。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更重要的是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讓他們從小知道感恩,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
四、寓德于寫,在作文中“滲入”
作文與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寫吾心”,在作文中聯系實際進行德育教育,這對他們的一生發展都有很大幫助。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這樣,寫出的作文才有“靈魂”,才能感染和教育學生。以德育教育為主體的作文要注意三點:首先,作文選材要貼近學生生活。《新九年義務教育語文大綱》中強調學生作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包括個人、學校、社會、生活)的素材。通過寫學生生活的素材,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其次,作文立意要真誠。真誠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作文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真誠,通過作文訓練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讓他們在作文中真正認識自己,從而滲透德育教育。最后,作文評語也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關鍵。作文評語能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激勵學生的協作欲望。
另外,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要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教師就必須樹立“為人師表”的形象,做好學生的表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行動起來,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品德,并以此感染我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