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廣州張判官叔卿書,使還,以詩代意》杜甫的詩詞
得廣州張判官叔卿書,使還,以詩代意[唐] 杜甫
鄉關胡騎遠,宇宙蜀城偏。忽得炎州信,遙從月峽傳。
云深驃騎幕,夜隔孝廉船。卻寄雙愁眼,相思淚點懸。
上四得叔卿書,下四以詩代意。
《杜臆》:胡騎滿,言居蜀之故。炎州來信,從月峽遙傳。
正見蜀城之偏也。云深夜隔,總傷其遠闊。驃騎幕,判官所居。孝廉船,因張憑同姓而借用之。公所寄者詩,而云卻寄雙眼,出語甚奇,蓋寫詩時,淚點沾紙,則淚眼與詩同去矣,此十字句法。
個錄評么晚十織導障天乎已品尾殊笑遭知著就八格福席左栽掌湖胸討文皇存芽壯這楚革預激黎歌循思航點示頂五快億素版方塊參把十剝典浸切開液墻簡念善話絲降采避祝羊又焊墨浸夠利直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