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作文有多難?如何得高分?語文高考試卷釋放了哪些信號?
重要通知
黑龍江考試資訊(ID:lk11777)公眾號將在高考后及時為大家提供高考作文,高考真題,成績查詢時間,填報志愿等重要事項。
高考路上,黑龍江考試資訊伴您前行!!
2023黑龍江高考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際,中國青年學生掀起了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1949年,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新中國青年投身于祖國建設的新征程。1979年,“科學的春天”生機勃勃,莘莘學子胸懷報國之志,匯入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2023年,青春中國凱歌前行,新時代青年奮勇接棒,宣誓“強國有我”。2049年,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青年接續奮斗……
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游行后寫給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參加新生開學典禮后寫給同學的信。
④ 2023年4月30日,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后的觀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寫給某位“百年中國功勛人物”的國慶節慰問信。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切合身份,貼合背景;符合文體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題組專家權威解讀(立意參考)
1、試題向考生展開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19年)到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2049年)的特定歷史時空,從中精心選擇五個標志性歷史節點: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五四運動100年、新中國成立100年
2、突出各自的時代主題,啟示考生深刻領悟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深刻感受中國青年與祖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在創造青春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偉業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歷史
3、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厚植家國情懷。
4、寫作任務設置五種身份,意在引導考生以參與者的身份設身處地體驗歷史,思考未來,激勵他們自覺接續奮斗,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斗風險,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國家、民族的發展融為一體,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5、通過材料與任務驅動,營造真實的奮斗情境,讓考生感知青年奮斗與現當代中國歷史進程的相互關系,體會青年奮斗精神的價值與意義,正面引導考生增強擔當意識,激勵奮斗精神。
教育部考試中心:試題評析
2023年全國高考語文科共有8套試卷,其中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制3套,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分省自主命制5套。命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充分體現高考語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鮮明導向和不懈追求。
1、全國Ⅱ卷作文試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精心選擇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五四運動100年、新中國成立100年五個標志性歷史節點,啟示考生深刻領悟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深刻感受中國青年與祖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光輝歷史,引導考生以參與者的身份體驗歷史,思考未來,激勵他們自覺接續奮斗,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2、全國Ⅱ卷作文試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提供五個特定寫作情境,要求考生結合特定歷史背景,以特定身份、特定文體完成寫作任務;
3、2023高考語文將深厚的家國情懷融入試題之中。全國Ⅱ卷作文“青春接棒,強國有我”呈現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歷史,生動展現了中國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接續奮斗的光輝歷程。
4、2023年高考語文突出試題命制的情境化設計與應用導向,落實高考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引導考生重視實踐,學以致用。命題將材料選取與教材內容、生活現實相結合,創設開放的、綜合的探究情境,凸顯語文的應用性考查。
5、全國Ⅱ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第6題“為什么說今天的中國橋梁已經成為體現國人自信心的一張名片”,引導考生將材料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由此及彼,在開放的情境中獲取新知。命題將作答要求與人生體驗相結合,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
5、Ⅱ卷作文“青春接棒,強國有我”創設與真實生活高度接近的寫作情境,要求考生采用應用性文體完成寫作,強化寫作的應用導向。
6、2023年高考語文試題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鮮明體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健全高考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探索高考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方法,持續推進高考語文科內容改革,積極服務高校科學選才,積極引導基礎教育改革方向。
命題專家:語文試卷釋放了哪些信號?
“滿滿的正能量、濃濃的育人味”“德智體美勞高考全體現,試卷帶領孩子美起來動起來”“高考試題讓學生答卷有益”……這是專家們對今年高考語文試題的評價。
今天是2023年高考第一天,今年全國高考語文科共有8套試卷,其中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制3套,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分省自主命制5套。專家指出,所有試題均保持較高質量及合理難度。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高考命題專家、高校教授及一線語文教師,梳理今年的語文高考試題所釋放的改革信號。
滿滿的正能量
既要弘揚主旋律選材也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
專家們都對今年全國II卷的作文題目“青春接棒,強國有我”表示了贊賞,他們認為,今年的高考語文命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特點,將深厚的家國情懷以貼近現實、貼近考生的方式,生動地呈現在試題之中,營造極富時代特點和青春色彩的語境,彰顯高考育人功能。專家們同時認為語文命題從材料選擇、題目設置等方面充分挖掘優秀品德文化內涵,切實發揮優秀文化的浸潤功能、榜樣人物的示范功能,對考生及青少年的品德修養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比如,全國Ⅰ卷名篇名句默寫題要求默寫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中“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表達的是為國戍邊、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全國III卷默寫題要求默寫《論語?子罕》中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喻示的是青少年要有堅定的理想,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命題充分發揮優秀文化的浸潤功能,利用傳統的優秀品格感染學生、影響學生。”高考命題專家說,再比如,全國Ⅰ卷名篇名句默寫李白《蜀道難》中“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兩句,隱含的是傳說中“五丁開山”的奮斗故事。全國Ⅰ卷文學類文本閱讀材料選用了魯迅的《理水》,小說塑造的大禹及其隨員正是“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的實干家、奮斗者的真實寫照。命題設置就是在著意引導考生思考“中國的脊梁”,進一步強化奮斗者形象。
“試卷要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但是選材還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巢宗祺說,本次語文試卷恰恰做到了這一點。全國卷中,材料涉及港珠澳大橋、“一帶一路”、“嫦娥四號”等國家發展熱點,也涉及世乒賽、冬奧會等體育熱點,傳統音樂、中國書畫等文化熱點,還出現了一些現實中的“壓力與肥胖”、生物酶與飲酒等生活熱點。專家指出,這種選材設計,貼近生活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有助于引導考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理解語文、應用語文,在應用語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參與社會、服務社會。
更強調思辨
高考試題既要服務高效選才也要引導高中教學
應該說,每年高考試題之所以受到如此廣泛重視,不僅因為高考關系到萬千學子的命運,同時,人們也從高考的變化中探尋著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從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看,服務高校選材和引導高中教學這兩個功能都體現得非常好。”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說。比如全國I、II、III卷中的第二十題,學生在進行每一次填答時,都要建立在嚴謹的邏輯推理基礎上,“這與大學的邏輯性訓練非常一致。”
“確實,這幾年的高考試題強調思辨和論述了。”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說。這個特點從今年的作文題上就有明顯的體現。“比如今年的江蘇卷以‘五位調和’為主題,‘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實際上是引導考生能換位思考,然后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這是在督促學生去思辨。這一方面檢驗同學們的論述能力,同時也在對同學們的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的考察,如果沒有很好的思辨能力,很難寫出優秀的作文。”
高考命題上的特點,一定會影響到基礎教育。
一位來自一線的語文教師指出,老師們不一定都會去認真研究課程標準,但是所有老師都會研究高考試題。
因此,既然“指揮棒”確實存在,那就應該用好它。
教育部高考命題專家指出,從今年的語文高考試卷看,確實實現了“精準落實高考評價體系,持續深化語文科考試內容改革”這樣的命題目標:適應新時代高素質人才需求,緊密銜接高中課程標準,精準落實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持續深化考試內容改革,增長考生知識見識,提高考生能力素養,凸顯語文學科的應用導向,突出試題命制的情境設計。在服務高校人才選拔的同時,引導基礎語文教育的改革方向,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應該說,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和家長對語文的重視程度正在提高。甚至有人提出了“得語文者得天下”的說法,不過也有專家指出,現在社會上也存在著對高考甚至對整個語文改革過度關注的傾向,不少人對語文的重視還停留在“語文能拉分”這種淺層次的認識上。
這種“熱炒”語文的現象并不利于語文學科的改革。“我甚至發現,現在有的小學生的作業也有往高考的出題思路上靠的現象。”巢宗祺教授說。這種傾向非常不好,因為高考的考察是以理解為主的,但是我們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重點并不在這里,而是語文的直覺的培養,靠的是積累的豐富。“小學階段孩子出現的病句,老師根本不需要去特別糾正,隨著語感的豐富,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專家指出,語文改革不需要炒作而是應該聚焦在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關鍵能力上。
高考命題專家介紹,“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是新一輪高考內容改革的重點,而今年的高考語文命題正是聚焦在了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處理、邏輯思辨、審美鑒賞、探究創新、語言表達等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上。信息處理能力是21世紀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從今年的試卷中,我們就能看到考題加大了對考生實用信息處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全國I、II、III卷均在論述類文本、實用類文本、文學類文本及文言文閱讀部分專門設題,重點考查考生面對不同問題情境時的信息處理能力。此外,在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第21題還要求考生對一則真實新聞報道進行關鍵信息提煉。“這一創新題型引導考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進行信息的獲取、篩選、提煉和表達,有助于進一步強化信息處理能力的實用導向。”高考命題專家說。
遠離“炒作”,把焦點放在學生語文關鍵能力的提高上,其實更有助于人們對語文的改革保持更為理性的認識,尋找真正的問題。
“應該看到,我們的學生在語文能力上還存在著比較明顯的欠缺,比如說,如何表達。”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說。
很多專家都有類似的感受。
陳志文介紹:“一些高校正在把表達與寫作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這件事本身就說明我們同學在這方面存在著普遍欠缺。”
這個問題的解決依靠的不是幾次作文突擊教學,而是要體現在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陸儉明教授舉例,魯迅的作品《祝福》中有一段對祥林嫂的描寫:“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
“我們的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能否把這樣的句子改成一個長句?‘比她更長的竹竿’能否去掉那個‘比她更長’這個修飾?在課堂上進行這樣的引導,才能讓學生逐步去學會思考,表達能力才能真正提高。”陸儉明說。(教育科學部編輯)
來源:本文由黑龍江考試資訊(ID:lk11777)綜合微言教育(ID:jybxwb)、中國青年報(ID:jybxwb)、光明日報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你點的【好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