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為何“800字的文章”總成考試焦點?
眾所周知,今天是高考,也是端午節。并且,上午的考試科目“語文”也最具話題性。一方面拉開高考的帷幕,一方面,因“作文”的立意也會觸發各種熱議。總之,高考撞車端午節,會讓這一天顯得更加特別。不過,語文考試科目一結束,難易程度暫且不論,關乎作文的熱議便會立馬展開。
甚至,一些媒體人,作家也會就此介入,借著高考的作文題目,進行快速的創作。其中有緬懷青春的意思,也有感受當下情懷。總之,高考已經不只是考試本身。對于,更多人來講,它關乎個人命運,也在乎基本表達。總之,高考已經是一個較為重要的“生活節點”。
無論是對于親歷高考的學生來講,還是對于高考外圍的過來人而言,都好像有種很強的儀式感存在。當然,時過境遷,“考試的體系”在細微的變化。但是,對于唯一不變的“高考作文”來講,卻成為最具影響力的“考試焦點”。甚至,對于大多數人的寫作能力來講,在高考結束前,算是達到人生的巔峰。
因為,對于整個“應試體系”來講,也只有“高考作文”的評分占據很大盤面。所以,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會觸發廣泛關注。無論是立意,還是選題的方向,都會引發人們的討論。可事實上,作為“高考作文”來講,其實考查的就是學生的基本表達能力。至于,是不是文學天才,壓根兒沒什么關系。
所以,很多時候,那些真正懷有文學天賦的學生,反而可能在考試中得不到高分。因為,“高考作文”作為卷面中的一個題目,在具體的閱卷過程中,很難做到“逐字批閱”和“綜合意見”。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能是“看點給分”,這種時候,誰的表達更貼近主題,誰的基本表達技法更熟練,誰就能得到較高的評分。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版面的整潔程度,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所以,有經驗的老師常講,高考作文拼的不是實力,而是落實能力。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基本的段落行文,修辭手法,還是會考查的。因為,作為在應試體系中,關于語言的綜合考核,就是要讓文字能變成表達要求的工具,這一點很重要。但是,一篇800字的文章,每一年能觸發人們的聚焦,還是值得追問和深思的。
事實上,高考本來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所以一定程度上,需要找一個話題性輕松的介質打開這種局面。而作為“高考作文”,似乎最滿足這樣的特性。所以,當上午的“語文考試”結束后,“高考作文”的存在感就會取代“語文考試”的存在感,直至下一考試科目的開始。
總之,高考已經不只是考生和家長的事情,它本身所承載的期許,已經超出當事者的范疇。理想,未來,攀升,這些看起來較為向上的詞藻,在這一天會顯得很落地。因為,無論怎樣回避,在現實的壁壘下,考學給個人帶來的可能性還是更大一些,這對于所有考生都“無差別”。
當然,800字的文章,可預見性是比較強的。甚至,我們也不期待滿分,只要能壓住大部隊,不給大盤拉分就行。所以,往往高三的語文老師,也不太會集中的,針對性的搞“作文訓練”,只是從版面的構成,要素的組成,以及特別的表達方式上進行提點。畢竟,文字表達是個硬功夫,僅靠集訓難以達到效果。
不過,對于高考外圍的人來講,除卻“高考作文”能間接的參與互動,將自己置身其中,發出自己的聲音,至于,別的學科,早已還給老師。但是,作為高考外圍的人來講,在介入高考的話題時,又不能顯得太尷尬。所以,“高考作文”就會成為主要切入點。畢竟,門檻低,參與性強。
“門檻低”,是因為十之八九的人,都會基本的表達。好作文寫不出,可流水賬的日記,還是沒什么問題的。所以,對于“作文”來講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因此,“語文考試”還沒有結束,人們就開始談論,這屆作文題目的各種瑣碎。總之,這已經成為高考的一道熱菜,幾經風雨,也算不衰。
至于,參與性強,就更為好理解。作為社交媒體的主力軍,相信都經歷過高考的體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對寫作文沒什么好感。所以,當每一次回首高考的時候,總會潛意識里充滿某種“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感里,除卻青春的滋味,更多是青春的好惡。所以,“高考作文”自然是眾矢之的。
當然,“作文”因存在表達觀點的任務,所以“社會熱點”,“國家政策”總會成為出題者熱衷的方向。因此,對于高考外圍的人來講,更容易以此作為介質,將自己和高考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至于,高考生到底能不能表達出有見識的觀點,其實根本不重要。
我們很清楚,“高考作文”的主要目的是為應試,而非為放飛自我,進行個性化表達。所以,這就導致,每一年的“零分作文”比“滿分作文”的話題性更強。甚至,就文字功底來講,可能很多“零分作文”也并不差。但是,作為考試來講,要的是按要求表達,而不是按意愿表達。
所以,對于“高考作文”來講,也總是會出現很多分歧性的看法。甚至,對于一些輿論的揣測,出題人可能都會感到意外。不得不說,“高考作文”是個較為豐富的觸點。它本身不只是應屆考生的一道題目,也可能是生活中的一個追問放大。所以,多少年來,總是熱度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