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參考!高考作文命題特征與備考
2020年高考11道作文試題精彩亮相,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些作文題雖然取材不同,內容和形式各異,寫作要求也有差別,但細細品味,存在很多共性。認真研究這些共性,對今后的作文教學和備戰高考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高考作文試題主要凸顯以下特點:
一、彰顯“立德樹人”導向
“作文”的目的是引導我們怎樣“做人”,正如高爾基所言“文學即人學”。高考選拔人才的標準是“德”“才”兼備。那么,“德”如何考量,作文是一個很好的標尺。通過作文試題材料的暗示引導,透過給材料、給話題的限制性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同學們端正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激發強烈的家國情懷,以此檢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高考作文不僅考查我們駕馭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更肩負著“道德”引領的神圣職責。
如2020年高考全國卷取材于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人物的故事,命題目的是借古諷今,引導我們像齊桓公那樣志向高遠,心胸寬闊,唯才是用,這樣才可以成就大業;像鮑叔牙那樣不計私利,審時度勢,謙虛禮讓,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像管仲那樣博學多才,恪盡職守,建立不朽的功勛。在此基礎上進而挖掘材料意蘊,提煉出團結合作、共鑲春秋偉業這一重大歷史主題,最終使我們的認識得到升華。
顯然,命制本題的意圖,重在啟發同學們以史為鑒,古今關照,激勵自己養成崇高美好的品德,彰顯人生價值,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再如全國卷,要求我們繪制“自畫像”,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問題,命題意圖明顯在于引導同學們關注人生理想,關注個人成長,關注人生價值。我們作文時必須思考什么樣的“生活”才算“更有意義”,什么樣的“像”才算“好像”。答案豐富多彩,諸如個人的成長緊跟時代發展的軌跡,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理想、擔當、奉獻、追求、使命,皆可入題,而命題指向集中歸結到一點,那就是“樹人”。
北京卷(二)以“一條信息”為題,或寫由信息引發的感悟,或寫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認知,或寫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體現當代青年人應有的志向、胸懷和格局,以及奮勇無畏的擔當。上海卷要求談談對“意想不到”的“轉折”的認識和思考,試題啟迪同學們面對轉折,或適應轉向,或順勢而為,或撥亂反正,無論從哪個角度思考,命題意圖都在引導我們思考如何修煉美好品德,鍛煉堅韌的意志品質。浙江卷要求我們抒寫當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產生落差或錯位時的體驗與思考,致力于引導我們理性審視個人期許與現實的矛盾,明確自己的人生坐標與家庭、社會的關系,明主次,知輕重,聚焦個體社會責任。這些眾多的題目,字里行間都不約而同隱含著兩個字:“德”和“人”。
備考策略: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關注社會熱點、焦點事件,特別是近期發生的重大事件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典型事件,增強我們的家國意識、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等為核心,廣泛閱讀《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每日電訊》《參考消息》等相關文章,收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社會與法》《今日關注》等相關節目,深入挖掘其中的時代性話題以及隱含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質,鼓勵我們讀后寫,看后寫,聽后寫,隨時隨地將自己的見聞感受訴諸筆端,提煉升華,理性思考并處理好“德”與“文”的關系。對照“價值觀”和“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和要求,進行全面系統的寫作訓練,不留任何死角。
二、突出“情境設置”特征
情境作文也稱情景作文,是指根據具體場合的情形、某種景象或某種境地,運用聯想和想象進行寫作的一種作文樣式。情境的設置,可以從社會生活、自然景觀入手,也可以是虛擬的某種場景或故事。這種作文形式不但可以有效考查想象能力、創新能力,而且可以防止抄襲、宿構現象。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精心設置情境,讓同學們“戴著鐐銬跳舞”,一直受到命題者的青睞。2020年高考作文“情境設置”特征也非常突出。如全國Ⅰ卷命題材料來自于歷史故事,有意創設歷史情境。通過情景設置,把同學們帶到遙遠的古代,引導同學們馳騁想象,追憶當年的生活場景和局勢變化,體會三個人物不同的處境、心理與抉擇,最終體悟故事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從內心深處發出聲音,抒發真摯的情感,表達真實的感受。無論“你對哪個感觸最深”,都必須結合情境闡發感受,這樣的文章才能入情、入理、入題,有根、有據、有力。倘若離開了“情境”這個載體,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脫偏題離題之嫌。
2020全國Ⅱ卷要求寫一篇演講稿,題目設置的情境是在“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上,“你作為中國青年代表”發表演講。這一情境設置使題目具有強烈的限制性:其一,緊扣場景,突出背景,注意表達的語氣和語體色彩。其二,主題內容不能偏離題目提供的情境材料,做到言之有據,確保交際語境與情境材料的和諧統一。其三,凸顯自己“中國青年”的身份,為中國代言,替中國發聲。這樣的情境設置使寫作要求更加具體,為我們立意行文指明了方向,同時也將我們的思維鎖定在既定范圍內,避免天馬行空,口無遮攔。再如全國新高考Ⅰ卷,情境設置分為三個層次:疫情背景、防疫拉開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抗疫密切了人們之間的聯系。同學們在表現“距離與聯系”這一主題時,必須以情境為觸發點,通過對情境的拓展升華,提煉出“防疫拉開的是人與人之間暫時的距離,抗疫恰恰表現了中國人民血肉相連、心心相印、共克時艱的凝聚力,從而體現強烈的思辨色彩。如果脫離了這個情境,就屬于偏離題意。全國Ⅲ卷、全國新高考Ⅱ卷、北京卷、天津卷等,都不約而同讓同學們根據“情境設置”做文章,體現了高考作文命題的主流趨勢。
備考策略:
我們要增強情景意識,強化情境體驗,做好情景寫作訓練。一是參加社會實踐,積累情境。古人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參加社會實踐,如市場調查、畢業典禮、游行示威、專題演講等。二是我們要展開想象,豐富情境。將實踐中積累的情境與寫作任務聯系起來,與高考真題聯系起來,進行有效對接,并規范地設置題目,進行仿真訓練。三是利用現代手段,創建情境。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展示新穎少見或充滿生活氣息的情境,讓自己間接融入其中,進行感受和體驗。四是精心模擬情境,做好實戰演練。我們對情境進行分類,然后有針對性地命制作文題目,分門別類地安排系列訓練,強化情景意識,明確寫作要求,熟練寫作技巧。
三、凸顯“任務驅動”指令
“任務驅動型作文”最早是在2015年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老師提出來的。他在《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一文中,正式提出在材料作文的基礎上增加任務驅動指令的概念。所謂“增加任務驅動指令”,是指作文命題在展示材料、激發寫作欲望的基礎上,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全面考查審題、表達、分析等綜合能力。這一概念正式提出之后,任務驅動型作文深入人心,備受青睞,在近五年的高考作文試題中頻頻出現,居高不下。
2020年高考11道作文試題,有7道是任務驅動型作文,占比63.6%,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全國Ⅰ卷作文試題先簡述歷史故事,然后在寫作部分要求明確任務:寫一篇發言稿;場景是在班級讀書會上;從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中選擇一個感觸最深的;針對所選人物的品質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同學們寫作時,除立意精準、結構完整、表達順暢,達到常規作文的要求外,還必須在行文中兼顧并全面完成題目設置的四項任務,這樣的文章才能算作切合題意。
再如全國新高考Ⅱ卷作文題材料是一段議論性文字,簡論地名以及與之相關的自然特征、風土民情、歷史文化、著名人物等地名文化,在此基礎上對同學們提出任務指令:客串《中華地名》主持人;寫一篇主持詞;用一個地名將“帶你走近 ”補充完整作為題目。這些任務,包含了身份、文體、內容、標題等諸多方面,都是硬性要求,必須在寫作中逐一完成——這正是任務驅動型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的重要所在,萬萬不可忽視。
其他各卷作文試題的任務指令如:全國Ⅱ卷,寫作背景是“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文體是演講稿,身份是中國青年受邀代表,主題是“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全國Ⅲ卷,寫作情境是高中畢業即將離開母校之際,交際身份是即將畢業的高中生,交際對象是即將進入高中的學弟學妹,交際話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交際目的是引導學弟學妹更好地認識自我,更好地成長,成就更好的自我,文體是書信。同學們在寫作時是帶著任務而來,完成任務而去。
四、強化“自我主體”意識
近年來的高考作文試題,越來越重視“我手寫我心”“我手寫我感”“我手抒我情”。作文命題不再是單純、客觀地表情達意,還要求凸顯“我”在文中的主體地位,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認識。2020年高考11道作文試題,除全國新高考Ⅰ卷和江蘇卷外,其他9道題目分別有這樣的明確要求:“ “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邀請你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會,發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這里的“你”當然就是指文中的“我”,寫作時無論是敘事、議論、演講或寫串詞,都必須從“我”的視角,以“我”的語氣,或敘寫“我”的見聞,或交流“我”的感受,或發表“我”的看法,或提出“我”的主張,或發出“我”的呼聲……從任務驅動作文的角度分析,“我”也是寫作指令之一。
強化寫作的“自我主體”意識,便于訴衷情,表實意,顯真我,使文章更接地氣,更有親和力。同時,可以有效避免無病呻吟的“假大空”現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宿構、抄襲等不良風氣。毫無疑問,“文中有我”的命題思路,必將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主流趨勢之一。
備考策略:
其一,我們要以獨特的視角,發掘生活中別樣的素材,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要獨具慧眼,善于捕捉人所未見、人所少見的信息,體現自己獨到的思考和見解,發出非同一般的聲音。
其二,我們要“我手寫我心”,尊重學生獨特的生活體驗。衡量文章優劣的標準,是是否用“我”的筆,寫“我”的事,抒“我”的情。我們要表達真性情,抒發真感情,讓讀者感受到獨一無二的“我”。其三,正確處理好“虛”與“實”的關系,行文由“我”一以貫之。所敘之事不一定是自己親力親為,所發之論不一定是自己真實的見解,演講詞、讀后感不一定是自己所思所想,但寫作時必須以“我”的口吻或身份表現出來,讓人感到真實可信。
五、引領“應用寫作”潮流
自2019年高考全國卷作文一改沿襲多年的“文體不限”的要求之后,演講稿、書信、觀后感、慰問信等正式成為高考作文文體的限制性要求,引入了應用文寫作的新潮流。高考作文一掃議論文一統天下的不良風氣,寫作的實用性得到突出強化,高考作文園地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一股清純之氣令人耳目一新。2020年高考作文繼續引領這一潮流,應用文寫作考查的范圍更廣,頻率更高,具體寫作要求更加精致化。
如全國Ⅰ卷要求寫一篇發言稿,而且提供了情景——班級讀書會上;明確了任務——從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中選擇感觸最深的一個;提出了要求——“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文體新穎,要求具體。寫作時務必突出發言稿的文體特征,謹防泛化。全國Ⅱ卷要求完成一篇演講稿,同時對寫作情境、作者身份和表達主題都作了限制。寫作時除了立意準確,形式還要符合演講稿的格式要求,兩面兼顧,才是取勝之道。
全國新高考Ⅱ卷要求寫一篇主持詞,這種文體對于同學們而言比較陌生,有一定難度。主持詞是由主持人在節目進行過程中上串下聯的串聯詞,突出特點是連貫得體,一般由開場白、主體部分與結束語組成。寫作時除切合題意外,還必須符合這種特殊文體的結構要求和語體特點,做到主題突出,過渡自然,無縫連接。
備考策略:
首先,要明確應用文寫作的高頻考點。在社會生活中,應用文寫作的范圍很廣,但高考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結合高考作文的主題表現、語言表達以及字數限制的獨特性和實用性等特點,考查頻率較高的有演講詞、主持詞、發言稿、辯論稿、競聘稿、書信、感謝信、慰問信、倡議書、讀后感等。
其次,要熟悉各種文體的格式要求和結構布局,文章在形式上必須中規中矩,切忌不倫不類,即以標準的文體形式表現具有文學性質的內容。特別要辨析清楚不同文體結構上的細微差別,諸如哪些結尾要有署名和日期,哪些不必寫署名日期;不同文體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表達語氣等。
再次,全方位訓練。對考查頻率較高、可能性較大的應用文體進行點對點訓練。寫作時除結構完整外,還要注意書寫格式規范,如稱呼、署名、日期及其位置,主標與副標的位置關系等。
綜上所述,在此淺議2020年高考作文命題的五大特征及今后的備考策略,目的是鑒往知來,深入洞察高考作文的命題規律,準確把握高考作文的教學方向,科學、嚴密地制定備考措施,精準高效地做好備考訓練,確保在高考中成竹在胸,沉穩應對,取得優異的成績,實現自己的大學夢。
說明:本文素材來源于商南高級中學韓延明老師及網絡, 文圖版權歸原作者或原出處所有,感謝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分享為公益若侵權請聯系刪除,中學聯盟信息組編排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