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高三作文合集五篇
實用的高三作文合集五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三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三作文 篇1
記得小時候,蔬菜大棚還沒有流行起來,人們也好像沒有現在那么忙。村里也還熱熱鬧鬧的,沒有像現在一樣,村里基本上都留下老年人了。
那個時候,家家戶戶的庭院里都留有一塊蔬菜地。到了開春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認認真真的規劃著自家的小菜地,種著各種各樣的蔬菜,黃瓜,西紅柿,茄子,辣椒,各種各樣......
而且,孩子們也會跟著湊熱鬧,在地邊種上自己喜歡的花花,月季花,或者針針花,或者別的什么花……總之,能夠想到秋天的時候,菜園子周圍鮮花盛開的樣子,就感覺興奮的不行。
還記得小時候的秋天,菜園子里的黃瓜還是香香的黃瓜味,不跟現在的黃瓜一樣,一點
黃瓜味都沒有,一點都不好吃。還記得小時候吃的西紅柿,是又酸又甜的,還有黃色的紅色的,嘗起來又酸又甜又軟軟的,并不是跟現在的一樣,西紅柿硬邦邦的,放上一個星期也軟和不了,放鍋里炒半天,還是硬邦邦的。一點都不好吃。
還記得小時候的茄子是香的,西紅柿是軟的,黃瓜是有著黃瓜味的。總之,那是各種好吃,各種美味啊。
不像現在的蔬菜,都是大棚里催熟的,一點都不好吃。而且賣的價格還死貴死貴的。讓人吃著不放心,還一點都不好吃。
還記得小時候的桑椹還是桑椹樹上結出來。夏天的時候,和小伙伴們爬上桑椹樹,摘下一兜兜,吃的滿嘴滿呀黑黑的,但那味道真的是讓人回味無窮呀。不讓現在的桑椹,我不知道是從哪里結出來的,外面賣的好十幾塊錢一斤,還一點都不甜,一點也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
總之,現在的各種蔬菜,水果,都吃不出來小時候的那種味道。曾經我一度以為,之所以感覺小時候的蔬菜水果好吃,是因為小時候的零食比較少,吃什么都比較稀罕。后來才明白,原來現在的蔬菜,水果,大都是在大棚里面種植,而且種植戶為了能夠賣更多的錢,給蔬菜水果打上催熟劑,讓蔬菜水果在最短的時間內就長熟,可這種成熟并不是真正的成熟,而是表面上看著成熟了,可真正成長的時間不夠,出來的味道自然沒有小時候吃到的那么好。
現在每次做飯,看到買回來的那些蔬菜,都感覺特別的無奈。
想想,就特別的懷念小時候的那些蔬菜,水果的味道啊。甚至連小時候菜地邊種的那些小花花都無比的懷念……
高三作文 篇2
回首高中三年,感慨萬千。在高中的學習生涯中,我體會最深的只有七個字:“學習是自己的事。”
自覺掌握知識。知識的`積累要靠自己。語言學習要有所突破,積累和應用都相當重要。積累的過程,還只是打基礎,更重要的是在平常時多聽,多讀,多寫,多想。語言只有用多了,才會有語感,才能理解語言的內涵。因此,在高三語文的復習中,應該定時去接觸一些文章,試著像學習新課文一樣去分析,揣摩作者的態度,遇到一些優美的片段,可以自己定位、分析,覺得有價值,可以摘抄并背誦。但對于英語,考試已淡化語法,而重在理解與句子的運用,熟讀和牢記課文是對訓練語感最有益的幫助。學習重在自覺堅持!
實踐出真知。對理科生而言,數理化是重點,也是難點。識記知識固然重要,但要想運用自如,必須沙場練兵。自己專研,開動自己的腦筋,這樣大腦“才不會生銹”。當自己用心做出一道題,并且運用了平時自己積累的非大眾化的方法,你的記憶會更加地深刻。面對難題,我們不應該板著臉,更不應該發愁,而應該慶幸又碰到自己的盲點!做大量有用的題之后,你才會有自己的一套實用的經驗!
自信面對平淡。人生最怕平淡,沒有追求,沒有突破。在枯燥的高三學習中,眼見自己的成績沒有什么提高,首先會感到著急,久而久之,便會有種失落感。來到我們學校的學生,在以前學校肯定個個都是高手,但三年一過,有些覺得不如以前,但你可以試著先定好差距,在有差距的科目上盡量做好,要知道以前的高分是自己考出來的,自己有能力再創新高。天行建,君子以自信不息!
自動地做好錯題收集。錯題是自己前進的動力,是自己的“老師”。把錯題很好地歸類,認真地總結每次錯誤的原因,是粗心,還是自己的誤區?只有平時不斷地改善,才能在高考如此緊張的環境中對待自如,平時老是馬虎對待,總想著高考當天才改,吃虧的終歸是自己。
高三還只是剛開始,讓我們努力奮斗,為了自己心中的夢,加油!
高三作文 篇3
譚千秋,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他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5月12日清晨,51歲的譚千秋老師,六點起床給自己的小女孩洗漱完畢和穿戴好,草草吃過早飯,就來到了學校。這一天,天陰沉沉的。
下午兩點多鐘,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講的是“人生的價值”這一課。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忽然,同學們的腳下開始搖晃起來,整棟樓都在搖晃。譚老師感到情況不妙,就大喊道:“同學們,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學們迅速地沖出教室,往操場跑去。
也許,生命就定格在這一秒。在教學樓倒塌的瞬間,教室里還有四位同學沒有沖出來。譚老師知道來不及了,立即將剩下來的同學拉到了課桌底下,自己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這些個同學。最后,四個同學獲救了,而為他們擋住鋼筋水泥板的譚老師,卻已經離開他們了。在救援人員發現他的時候,他依然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水泥板砸得深凹了下去,血肉模糊,譚老師的事跡,讓我們終生難忘。
譚老師的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是的,他是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師,但他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學生的生命,成了他最后的姿勢。
譚老師的行為啟示了我們:人生的價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不要只滿足于自己,因為“給”遠比“拿”愉快。
高三作文 篇4
天色已經晦暗,墨藍的天色中,我看到黑暗在滲透,在漫延。天空的最上層,竟有些發綠,沒有一絲云。一切都慢慢安靜下來,山靜靜地站在我窗前,我們在靜墨中對望,各自陷入沉思。蝙蝠在暗夜中翩飛,自由滑翔。
我倚在窗前,努力地回憶我的童年,我生命的起點,搜尋著記憶的起點。隱約中看到我坐在竹編的嬰兒圍圃里,外婆在喂我吃南瓜羹。這個畫面一閃而過,這該是我所記得的最早的事吧。
我出生幾天后就被送到了那兒。那個偏僻貧脊的小山村,卻是我心底最溫暖的地方。
夜的色調更深了,像畫家正在不斷地上色,一層又一層,由淺到深。遠方亮起了許多燈光,在窗戶、窗簾的映襯下,五彩繽紛。不像外婆的家鄉,天色一暗,前前后后,山上都亮起清一色的黃色的白熾燈,昏暗但卻柔和;還有路人打手電筒的燈,透過樹縫,哀哀的像外婆無奈卻又堅定的目光。
就像現在一樣,日落西山,外婆站在門口喚我吃飯,我看到外婆在枯黃燈光下詳和但透出些許焦慮的臉,我生命中記住的第一張臉,是外婆的臉。
一陣涼風吹來,不禁一個寒顫,才意識到天已全黑了。我嗅到了彌漫在空中的風吹不散帶不走的淡淡憂傷,又想念了吧,我的外婆,我美好的童年?這莫名的憂傷凝聚成幾滴清淚,像山野中的清露,瞬間被黑暗吞噬了,卻燙痛了夜。很快的,它便會幻化成空氣,向四面八方流散。可總有一絲會流到我想它去的地方,為我守候久別的外婆和溫存那冰封的記憶吧。
如果說別人的童年是富麗堂皇的油畫和絢爛多姿的水彩畫,那么我的童年只是幾筆簡單質樸的素描。但卻勾勒出了我所有的歡樂與成長的印痕。
在我的記憶里,其實我并沒有什么玩伴,沒有玩具,那對于我是奢侈品,但我從不感到孤寂。我看外婆在田里的淺水塘給魚喂食,看外公為牛洗澡、給雞鴨喂食。我經常一個人在門前溪邊的幾叢竹子旁捉小蜻蜓;或是在魚塘旁一呆就是一下午,只為想抓幾條小田魚。而外公外婆從不擔心我,因為他們總知道我就在旁邊。
每當春天踏著歌來訪拜這個小村莊的時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春天外公外婆總會帶我去田里插秧。看著外公外婆光著腳踩在松軟的泥土里,我也脫去鞋丟在田埂上,在田里歡快地抓小青蛙,挖蚯蚓給魚吃。雖然滿身滿腳都沾滿泥,可那又有什么關系,外公外婆從不責罵我,他們臉上露出慈愛的笑容,并不時囑咐我要小心。
春天,還慷慨地為我們帶來許多禮物,其中最令我欣喜的是跟著外公去挖竹筍。把剛探出頭的筍兒從土中一點點挖出,讓外婆給我燒成鮮美的菜肴,還可以把筍風干作柴火燒。
時光總是把過去擦得熠熠發光,引人回望。
記憶中的唯一一次我傷心的哭著說不要一個人玩,那時外公正在咸菜桶里踩咸菜。他憐愛地背起我,我伏在他背上,聞著他身上的汗味,漸漸睡著了……
這些畫面便構成了我童年里最珍貴的一部分,可我只能在舊地重游時將它們重新撿拾。我已不記得我是怎樣被帶離外婆家了,一定哭了吧,一定很傷心吧。不記得也好,真不愿看到那悲傷的眼淚和外婆不舍的目光相撞,可我懂得這不舍的目光蘊含多少深意。
我的童年不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也不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詩,它只一條漫長河流的上游,水面清澈見底,沒有漩渦,沒有雜質,也沒有激流。每一滴流水都匯聚著感動,它流淌在我的生命中,時時灌溉、滋潤我的心靈。
高三作文 篇5
聽啊,大家又在議論她了。“自命清高”、“做作”、“目中無人”這些詞大概就是我對她的最初印象了。小時候,對她略有耳聞。本以為,我們會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產生交集。但生活是奇妙的,中學時和她分到一個班后,我發現我錯了。
初二時,我是宣委,最頭疼的事是出板報,指定好幫忙的同學,一放學便集體失蹤,痕跡也不留。可那次,她留了下來。她用那居高臨下的口氣催促我,極不友善,卻始終沒有離開。走廊里,她和家長小聲地對話,只言片語漏進了我的耳朵……“別人都走你還留下干什么,你傻么?”“就留下一個人多不道德。畫板報那么累,我做不出那種事。”她走遠了,留下茫然的我。明明有著溫柔的內心,卻只展現出帶刺的外表,為什么?我不懂。出于好奇,我下決心接近她。
后來,我從一個只瞥見她孤傲背影的人,變成了與她并肩行走的人。她竟是一個極柔軟溫存的人。
她依舊沒有什么朋友,沒有人愿意接近她、理解她。她與這世界格格不入。我原以為她的孤傲源于她對他人的不屑,可我再次錯了,她恐懼與他人相處,因為她不會。她的家庭很富有,父母日夜在外奔波,便不能陪她。他們的關系很疏遠,像是陌生人。或許,這造就了她孤僻的性格,她把自己連同溫柔的內心一起封閉起來。
她終究是溫柔的。雨夜里,她打著的傘向我傾斜,心底涌現的是驚訝、是陣陣暖意,或許還夾雜著些許悲涼。別人終究不愿接近她,有人在我睡著時為我披上衣服;有人找回同桌丟失的橡皮;有人清理了講臺上碾碎的粉筆。沒有人在意“有人”是誰。可我知道,是她。一直是她,只能是她。她在為我們默默付出時,又在想些什么呢?是喜悅?是自豪?還是心甘情愿呢?她輕描淡寫地一直在付出,可有誰能給予她溫暖的回報呢?沒有家人的溫暖、沒有朋友的陪伴,很累吧?忽然特別難受,淚如雨下。打傘的她,拍拍我,只是淡淡地拋下一句:“別哭了”。說著抽出一張紙,靜靜地為我擦去淚水。我問她為什么還能對別人那么溫柔,大概是雨聲太響的緣故,她沒有回答,雨下得更大了。
后來她出國了,我卻忘不了她,一個生活并不充滿溫情的人,卻依舊能保持一顆溫柔的心,著實可貴。愿她能將這溫柔之情表達出來,也愿她能被這世界溫柔地優待。